智慧赋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分析
江彦彧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文化职能和使命。在智慧化图书馆建设阶段,公共图书馆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文在分析公共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阶段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图书馆在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对如何更好利用智慧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数字化进程持续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纷纷走上积极转型的创新之路,探索各项技术和图书馆的融合,搭建各种功能灵活多元的系统平台,公共服务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从建设数字图书馆到打造智慧图书馆的转变,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升级的进程,积极开展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工作,将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公共文化需求。
1 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现状
1.1 图书馆的智慧赋能
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高级阶段,是图书馆行业主动适应当前技术发展阶段的自然演进[1]。数字图书馆建设所积累数字资源和软硬件基础设施,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图书馆不再受限于开放时间、建设地点和人工服务,通过智慧空间的构建,全面感知并发掘用户需求,更加方便快捷地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如建立数字和多媒体资源中心,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数字资源和知识服务;建立图书馆管理系统,读者能够在线检索、电子借阅、远程参考咨询等服务,图书馆馆员能够便捷管理书刊编目信息、流通情况、读者信息等,更高效地进行资源组织和利用,更精准地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通过数据统计功能,挖掘数据内涵,深入掌握馆情,为图书馆各项决策提供支撑;借助RFID自助借还系统、咨询服务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技术、智能门禁、座位预约功能等,减少读者获取文化服务的障碍,提升获取资源的准确性和效率。
1.2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面临的挑战
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未知和挑战。随着全国公共图书馆智慧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难题也随之显现。
一是智慧化发展不均衡。全国范围内,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资源需求和供给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图书馆还停留在对资源单纯的数字化、网络化阶段。二是服务供给与需求不能完美匹配。随着科技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相应提高,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也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更细致的要求。而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仍以传统借阅为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程度不够深,知识服务手段和模式较单一,存在同质化现象,难以做到与读者需求精准契合,读者体验和满意度均有待提升。三是大数据安全亟需重视。近年来,大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公共文化资源安全和用户隐私信息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公共图书馆需要加强对数字资源和用户信息的保护,坚决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四是建设经费和人力需要持续投入。高新技术的建设将花费高昂的资金,需要持续的投入,也需要建立、培育专业的人才队伍来运用这些技术,而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自身经费情况和人才建设情况存在差异,对其而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
2 智慧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
2.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到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确立了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近20年来,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摆在了越发突出的位置上。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拓展深化和创新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始终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让全体人民均等享有基本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目标,更是关键挑战。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重组,能够实现对不同需求人群文化需求的精准把控,进而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调控,实时监测服务评价。
2.2 智慧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智慧化浪潮席卷而来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主体,公共图书馆肩负着实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应随之转型升级。
数字技术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支撑力量。当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正在积极推进实施,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进一步发挥资源和专业优势、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广泛而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可实现性。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公共文化优质资源的汇集和共享,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组织,帮助消弭多元异构知识资源间的语义鸿沟,构建一个标准规范、架构清晰的大数据平台,为制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资源建设解决方案,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使其得以延伸服务触角、扩充服务范围、激发创造潜力,线上线下交融,增强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 图书馆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建设路径
3.1 推行标准化建设,促进均等普惠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相应要求写入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行业凝心聚力营造氛围,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有了培育土壤和内生动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前提,是打造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在广泛地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实现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中,要始终坚持标准化规划化建设,围绕智慧图书馆业务、数据、服务、技术、产品及其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同时也应注重与现有标准体系的融合。目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成为资源和服务下沉的有效渠道,正在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通过标准化的建设规范,加上对标准智慧场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面向基层、面向乡村,扩大文化普惠覆盖面,助力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的打通。
3.2 技术建设成体系,激发协同效益
图书馆的智慧化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单项服务或功能的智慧化,而是全面的成体系的智慧化。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应在充分考虑用户需求、服务场景和应用效益的基础上,做好建设规划。所采用的技术也应考虑可否相互搭配,可否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避免造成各项技术各自为政的情形。这需要图书馆在制定智慧赋能方案的初期就做好长远谋划,谋定而后动,实现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协同组织和管理,打破阻碍资源共享的壁垒,促进资源流通和传播,让各类资源和系统在技术的融合下发挥协同效应。
3.3 强化大数据治理,实现深度挖掘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是为了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开放共享、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大数据管理中心,能够为图书馆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智慧服务提供保障。强化数据治理,优化数据组织,提升从繁杂无序的海量数据中快速定位到可用数据、高效利用关联数据的能力,从而实现深度数据分析和知识学习,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让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能够找到最适合的用户,让用户能够利用智慧服务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降低其获取知识服务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助力图书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同时,大数据安全建设也不容忽视,筑牢信息“防火墙”,保护公共文化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为此,图书馆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3.4 深挖用户知识需求,实现价值共创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核心以挖掘和满足用户高层次深度知识需求为主[4]。为公共图书馆进行智慧赋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应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读者满意度为目标,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丰富资源利用模式,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搭乘数字技术快车,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普惠的受益者,也能借由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反过来实现对公共文化的创造,成为公共文化的内容生产者、提供者,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形成价值共创的良性链条。
3.5 打造智慧型馆员,激发“人”的智慧
人是图书馆建设的中心,智慧馆员的培育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保障。馆员是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者、加工者、整理者,也是传播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更是服务者,应充分强化人才建设,用人的智慧为图书馆赋能。图书馆应设立智慧馆员培养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定期培训。馆员应与时俱进地学习,熟练掌握新的技术,不断筑牢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技能,利用新的智慧手段进行阅读推广、参考咨询等服务,结合AR/VR/MR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式,组织丰富多样的讲座、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检索习惯,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
3.6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志愿队伍
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应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跨行业、跨领域地进行社会合作,能够整合多方文化资源,同时,进一步宣推志愿服务,培育志愿者队伍,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形成社会化参与机制,既可解决经费难以为继、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也能为智慧化创新注入更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还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并利用公共图书馆,享受公共文化资源,提高获得感、幸福感。
3.7 完善监督评价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有效的监督管理,能够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维持在一定水平。建立完善的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和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进行有效评价和科学管理,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公共图书馆应当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评价,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倒逼服务质量提升,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绩效的提高,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4 结语
智慧赋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代、新形势下赋予图书馆的新使命、新要求。公共图书馆应积极顺应智慧化的浪潮,正视各项难题和挑战,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创新融合科技,革新服务手段,加强人才培养,丰富文化体验,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效能,成为促进知识传播、推动文化繁荣的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苏伯民,罗云川,熊远明.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N].人民日报,2023-3-31(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15-01-14].https://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
[3]李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与未来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4-03-07.
[4]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3):4-12.
[5]初景利,任娇菡,王译晗.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02):52-58.
[6]魏大威,谢强,张炜,敦文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03):3-11.
[7]王星星,侯建胜.智慧图书馆建设:基本原理、实践模式与机制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0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