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周欢

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卫生院 214107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患儿健康构成威胁[1]。传统护理模式虽能缓解症状,但存在护理措施碎片化、住院周期较长等问题。临床路径护理作为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时序化护理计划,可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护理效率。近年来,该模式在多种疾病护理中展现出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的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对该病患儿的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将 100 名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实验组男 27 例,女 23 例,年龄 6 个月-2 岁,平均( 1.51±0.26 )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6 个月-2 岁,平均( 1.56±0.21 )岁。两组一般资料可以用于研究和对比(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监测排便次数、体温及大便性状,执行医嘱用药指导,并向家属宣教注意事项。

1.2.2 实验组

临床护理路径:(1)患儿入院后,评估脱水程度,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出现高热或循环不良表现,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采集大便标本送检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以明确诊断。(2)严格实施接触隔离措施,每 4 小时监测并记录体温,若体温超过 38.5°C ,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详细记录每次排便的性状、次数和量,观察是否出现血便或黏液便,以便评估病情变化。(3)随着症状缓解,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需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原则,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继续密切监测排便次数和性状,直至完全恢复正常。每日测量体重,评估营养状况是否改善。向家长详细讲解家庭护理要点,包括观察脱水征象、合理喂养及必要时复诊的指征。(4)综合评估患儿的进食、排便及活动情况,确认病情稳定后方可出院。重点向家长宣教手卫生的重要性,指导正确洗手方法。强调饮食管理的注意事项,如避免生冷食物、少量多餐等。

1.3 观察指标

在此次研究当中,需要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以及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 和t表示计量资料,使用 x2 和%表示计数资料, 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以及家属满意度

实验组住院时间为( 12.13±3.11 ),对照组为( 15.24±2.17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t=5.799 , P=0.001<0.05 )。实验组家属满意度为( 92.31±2.16 ),对照组为( 87.26±1.28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t=14.222 , P=0.001<0.05), 。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呕吐及水样腹泻。其主要危害在于可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2]。护理的必要性体现在通过科学补液纠正脱水、规范饮食管理减少肠道负担、严格执行感染防控避免传播,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这对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及促进患儿康复具有关键作用。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标准化护理管理方法,通过制定时序化、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将诊疗、护理、康复等环节系统整合。该模式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措施为纵轴,形成结构化的护理计划表,确保医疗团队按照既定方案实施干预,同时明确各阶段的预期目标和评价标准。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护理中,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脱水评估、补液治疗、饮食管理等关键节点的标准化操作,可显著提升护理效率,缩短退热和止泻时间;其次,统一的护理程序能降低个体化差异导致的诊疗偏差,尤其对中重度脱水患儿的液体复苏方案实施更具规范性;最后,路径中嵌入的健康教育模块能提升家属照护能力,减少再入院率[3]。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护理能有效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住院时间,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池晓. 针对性护理在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2024,3(6):148-150.

[2] 蒋 文. 细节护理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安全性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杂志,2025,4(4):59-61.

[3] 丁月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2024,14(1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