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菜花、桑树和鱼塘:生命的温情和喜悦

作者

马青爽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 苏州市吴江区 215200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先生在1985 年创作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品,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本文通过一家四口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小事,触动了作者对亲情、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文章语言质朴平淡,平白如水,在如话家常般地娓娓道来中,交织着父子、母子、祖孙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感。作者开篇便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初春的田野上的景物繁多,作者可以写春花初开,春草渐绿,春噙啼鸣......但文中并没有对这些春天的常见景物有过多的描写,甚至没有提及,这是为什么?第七段中“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第八段中“......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文中最后紧邻的两个段落中却两次提及三种景物,这其中又在传递出什么的信息?菜花、桑树、鱼塘这三种事物在中国文学中,尤其是乡土文学和抒情散文中,是充满丰富意蕴和多重象征的意象。它超越了单纯的农作物和蓄养家禽,承载着作家们的情感和哲思。笔者反复咏读后,发现作者以独特的审美视角,选取菜花、桑树、鱼塘三个重要的景物作为文章的抒情意象,展现出不同维度和不同高度的情感体验:生活、心灵、生命。

一、明朗温暖的生活图景

《散步》以一家人野外散步的家庭小事展开,以初春的田野为叙事背景。作者笔下的初春的田野提到新绿、嫩芽、冬水、菜花桑树和鱼塘。画面清新自然,充满勃勃生气,景物描写展现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读者在文字的表面意义品味之余,脑海中浮现出农家生活的温馨画面。

(-) “菜花”---灿灿的明媚色彩

“菜花”,它在汉语体系中有着丰富的意蕴。成片灿烂的金黄色在早春绽放,一扫冬日的萧瑟,宣告着万物复苏和农事活动的开始。这种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力,使其成为春天最鲜明、最富有感染力的符号之一。古诗有云:“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梅子即将成熟,呈金黄色,杏子肥硕,也即将成熟,自然也是金黄色。麦子在养花期,雪白一片,而菜花稀落,说明菜花结籽,荚果饱满。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图,以金、黄为主色调,温暖,澄明。展现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丰收在望的盛世景象,也暗含着百姓富足,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写照。“儿童寄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笔下的菜花同样灿若黄金,儿童追蝶,可蝴蝶的颜色和菜花的颜色相似,所以不易察觉,故而“无处寻”。画面富于情趣、跳脱活泼。可笔者进一步疑问:难道诗中写菜花,仅仅是因为和黄碟颜色相近,来照应“无处寻”吗?与黄色的蝴蝶颜色相近的有花卉,品种繁多,诗人却为何特意选取菜花之黄呢?这其中当然还有其深刻文化渊源。菜花是油料作物,不仅是百姓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烹饪食材,更是农耕文明的标志。有菜花的地方,一定有人家,所以,菜花的背后,是安居乐业的农耕生活,诗人不选其他,而选菜花,借稚子追蝶,蝶入菜花要表现的是明朗活泼的意境更是对美好闲适生活的歌颂。总而言之,细品两首诗都以“菜花”的金黄色为画面底色,给读者温暖的视觉体验,进而展现百姓美好生活。

(二)“桑树”----浓浓的家园情怀。

桑树常与梓树连在一起合成“桑梓”,如《诗经·小雅·小弁》中“唯桑与梓”必恭敬之”“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的意思是种桑树和梓树的地方,就是我父母所在的地方,所以“桑梓之地”代指家乡,这是源于古人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植桑树和梓树的缘故。古时,人们大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每家每户要种植桑树,养蚕抽丝,纺布裁衣,供给一家人的穿衣保暖。梓树是一种质地柔韧的木材,不易断裂,可以随意弯折,雕刻造型和花纹,所以常用梓木来做各种各样的家具。所以在古代,梓树和桑树在中国人意识中代表的是生活,是家乡,是父母双亲。《诗经》中大量描绘女子采桑场景(《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桑与麻常常并提,泛指农事或乡村生活,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所以桑树成为田园图景的重要元素,象征自给自足、顺应自然的农耕理想。

(三)“鱼塘”-----暖暖的美满生活

鱼是百姓生活中日常所见的生活资料,平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家常美食。“一日三餐,青菜咸鱼”我们常常用这样的词汇描绘农家生活的平淡和乐。如有些地方物产丰富,土地富饶,常会被誉为“鱼米之乡”同时,鱼在中国文化中常常有富足、美好、自由、吉祥的寓意。如“年年有余”:如鱼得水”“鱼跃龙门”等。“鱼”谐音“余”即富足,余裕。有鱼塘的地方,就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躬耕之地,也是时代守候的安定的理想家园,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具象写照。

以“菜花”的明亮色彩、“桑树”家园之情、“鱼塘”美好寓意三种象征田园农耕美好生活的,勾勒出一幅温馨和谐的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在人到中年之后,对生命的深度思考,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向往宁静自然的平淡生活。

二、简静恬淡的心灵世界

(一)平常之景见真情

菜花、桑树和鱼塘,在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农耕文明范畴内,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这是其特殊性的一面。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回归景物最本质的一面,即平常性。也就是说,作者的第一用意就是要最直接的借笔下的景物表现春天的生机活力。但是前文中笔者已提到,春天的景物比比皆是,可作者唯独选取这三种极为平常之景,并且在文中反复出现。作者是是何用意呢?自古文至今,文人墨客提笔写春,笔下自然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草长虫鸣,碧波荡漾、细雨绵绵......。例如写春的经典之作,朱自清的《春》中,作者重点描绘了春花图、出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这可谓是用于表达春天生机勃勃最好的景物。反观《散步》,文中选取的三种景物却恰恰避开这些经典的写春之景,我们不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笔者查阅,发现有一种解释:作者是为了故意避开经典的写春之景,不落俗套。这一解释也不可否认。毕竟文章贵新奇。还有读者会提出质疑:作者开篇便明确“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这是一个特定的写景环境,选取三种景物是和“田野”紧密契合的 0 。,这种解释诚然不错,也和合理。但是我们本着深入探索的态度去解读,似乎这个解释也并不能让大部分的读者心悦诚服。至少不够“深入”。

心之所想,言之所出。我们可以从景物本事的特质去探究——特殊性和平常性。特殊性我们在前文已叙,此段不在赘述。那平常性呢?笔者认为平常性可表现为:随处可见、随人可识、随性而写。菜花、桑树、鱼塘——是初春时节田野上的平常之景,所处可见;这三种景物,不同于名花贵草,对于生长于深厚农耕文化的中国人而言,无需赘述注解,早已植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内心,读到便是见到,眼睛掠过文字,内心便会浮现出一幅幅的温馨画面,所以随人可识;从文风来看,作者惯用日常之景,以平淡之言,表温暖之情。作者在田野上散步,抬眼所见,映入眼帘,笔下成文,这是顺理成章之事,随性而写。也正是这些平常之景,可窥见人物内心的平静恬淡,无需雕琢,于平常之中娓娓道出。

(二)简洁之语表真意

文中写景共三处,每处描写都是寥寥数语,语言简洁,描写冲淡自然。例如:第七段中“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只用二十余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春日图景,仅用“金色”“整齐”“波光粼粼”分别来刻画景物特点,惜墨如金,简洁至极。第八段中“......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这一处甚至连前文的形容词都省去,只出现了景物本身,“绚烂至极则归于平淡 ”简洁的语言中,是作者洁内心的外化体现。

综上,无论是景物的选取,还是画面的描绘,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始终是一个纯净、平淡、闲适自然的心灵世界。

二、通达喜悦的生命吟唱

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和延申,刻画什么样的景,就抒发什么样的情。前文已写到,菜花、桑树、鱼塘都是鲜活的景物意象,展现生命的张力和活力。但以景悟情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和浅层,还要运用透视思维深层解读。所谓透视思维就是追溯文章背后的故事——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对所写事物的情感变化等。

(一)生命的勃勃力量

生命本文写于1985 年,彼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经济和社会正处于历史浪潮的巨变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和革新,社会关系也正以一种自我蜕变的方式来塑造一个新的生命形态,历经阵痛,在革新与更迭中突破创新,呈现出新的生命活力。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作者也思绪万千感慨良多,由社会的生命力联想到人的生命力。《散步》中写到:“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作者和家人在初春的大地上散步,满眼是明媚的春光,万物复苏,生机无限,暗示着生命历经磨难迎来新生。自然的生命力蓬勃向上,也鼓动着人的生命迸发出新的力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年迈的母亲顽强地对抗生命衰老、战胜严冬考验后的那种如释重负和欣喜之情。母亲也经历一个漫长的严冬,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生命的又一个春天。作者借用菜花、桑树鱼塘,展现生命的活力和力量。还有文中提到的大块小块的新绿、咕咕冒泡的冬水这都可视为对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量的赞美。

(二)生命的生生不息

本文写作背后还有另一个故事,本文写作于1985 年,作者的父亲刚刚去世,而照顾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失去了生活和精神的双重重心,对任何事情都没了情趣,日渐萎靡。身为医生的弟弟告诉他,母亲这是丧偶综合症,家人的陪伴关心对母亲特别重要。这才有了文章第一段一段话“母亲本不愿出来......走远一点就得累,我说正是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关爱和搀扶,包含了作者多重的抒情维度。莫怀戚在多年后谈及《散步》曾说道:“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强化‘生命’,淡化伦理......‘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在作者眼中,早春田野上,那金黄的菜花,在温柔的春风中摇曳,那一排排整齐的桑树,正吐着嫩绿的新芽,那一方波光粼粼的鱼塘,在初春冰融的池水中欢快跳跃,,翻腾出朵朵晶莹的水花......这一切,在作者眼中都是是新的生命在生长,年迈生命在老去。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这种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在年轻与衰老的生命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从历史长河和雨中时空的角度看,人类短暂的生命就显得更加温馨美好,生生不息,充满希望。

(三)生命的浅浅喜悦

文中主要事件:分歧。母亲想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想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从母亲的角度出发,老年人腿脚不便,更想走平坦的道路,这样更安全,也更节省时间,早点到家。从儿子的角度出发,小孩子,好奇心强,更喜欢有意思的路线,可以沿途欣赏风景。最终在奶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量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着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也许很多读者会认为奶奶选择走小路是仅仅是对孙儿的疼爱,但我认为不止如此。在母亲的眼睛顺着小路望过去时,母亲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一条充满着活力的生命之路。此情此景对,与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除了对孩子的疼爱,更多的是对孩子心中的那份“有意思”的好奇心的呵护,换言之,是一个历经人事沧桑的旧生命对一个不谙世事对世界保持新奇探索的新生命的爱护和欣赏。这份保护与欣赏的背后,是生命历经千帆后的平淡喜悦,是生命极致的凝练沉淀,是生命的溢于心间的浅浅喜悦。

基于上述,菜花、桑树、鱼塘可以视为《散步》中极具情感意义的符号象征,是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后的具象体现,以三种生活中极为平常景物的深刻文化含义,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心灵的滋养、对生命生命的尊重、爱护、希望、喜悦等多重感悟。一家四口三代人的小小故事,在这菜花、桑树、鱼塘的背景下,如此温馨美好,不正是我们心中对生活、心灵和生命的最好解读吗?

参考文献:

[1]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J].语文学习,2005(12)

[2]张颖.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散步》的深层意蕴挖掘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5, (18).

作者简介:马青爽,1987.05,河南省方城人,教育学硕士,现为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