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的开发策略与应用效果分析
孙生华
万安县顺峰中心小学 343816
引言
“双减”政策实施的根本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课后服务质量,使学生能够在校内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数学学习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强调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性作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通过生活化、游戏化与探究化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体验,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悟”,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提升。因此,研究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的开发策略与应用效果,对于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和小学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开发的理论依据与目标定位
趣味性作业开发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素养理念以及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应该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和实践相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其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核心素养强调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是数学思维、应用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教育心理学则指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趣味化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持久投入。基于此,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的开发目标应当立足于三个层面:一是通过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生活的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完成的愉快体验;二是通过探究性与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开放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三是通过合作性与综合性任务促进学生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实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的开发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趣味性作业的开发应遵循科学性、生活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首先是科学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保证作业既能巩固课堂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避免作业与教学目标脱节。其次是生活性,应充分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作业与购物、测量、游戏、家庭管理等真实情境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再次是层次性,考虑到学生差异,应提供分层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挑战点并获得成就感。最后是多样性,作业形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纸笔题,而应包括数学游戏、实践操作、手工制作、调查研究和信息化应用等多种方式,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在具体策略上,教师可通过设计游戏化任务,如数字迷宫、运算接龙等,增强趣味性;设计探究性任务,如统计班级阅读时间、分析校园植物分布等,增强实践性;设计创意性任务,如制作数学小报、设计几何模型等,培养创造力;设计合作性任务,如小组完成“家庭预算模拟”,提升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趣味性作业的实施与应用效果分析
在实践中,趣味性作业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传统作业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而趣味性作业融入游戏和生活元素,使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产生愉快体验,愿意主动探索。例如,有教师布置“家庭购物账单计算”作业,学生在与家长一起购物时进行价格统计与预算,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趣味性作业不仅关注知识运用,还强调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例如,设计“校园数据统计调查”任务,学生需要自行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过程中既锻炼了逻辑思维与数据处理能力,又增强了实践意识。再次,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显著增强。部分趣味性作业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如共同完成“数学小报设计”,在交流与分工中培养团队精神与表达能力。第四,趣味性作业优化了家校协同育人效果。在生活化任务中,学生常需要家长配合完成,这不仅增加了亲子互动,还使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双减”政策和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综上,趣味性作业的实施效果整体积极,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过于追求“趣味”,忽视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导致作业娱乐性大于教育性,未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其二,教师创新力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趣味性作业开发经验,容易陷入形式化,无法保证作业质量。其三,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往往只重视学生是否完成任务,而缺乏对完成过程、合作表现与创新思维的综合评价。其四,学校资源与条件存在差异,部分学校信息化设备不足,限制了趣味性作业的形式与范围。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的改进方向包括: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优质作业案例交流与推广;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创新纳入评价标准;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缩小城乡与区域差距,确保趣味性作业的普及与质量。
五、结论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的开发与应用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趣味性作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增强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并推动家校协同育人。但同时也应看到,趣味性作业的发展仍需不断优化,在作业设计、教师指导、评价机制与资源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趣味性作业将在形式与内容上更加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探究化与综合化的学习体验。可以预见,趣味性作业将成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实和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世英.“双减”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读写算,2024,(30):13-15.
[2] 胡珺.小学数学作业精准化设计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8):125-127.
[3] 邓翠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研究[J].读写算,2024,(1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