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初中语文精准化学习资源推荐与应用研究
王妍
天津市东堤头中学
引言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力和思维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课堂中教学资源配置相对单 学生在阅读和写 中往往缺乏差异化的支持,导致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这 困境提供了突破 学习轨迹、作业表现与阅读习惯的系统分析,人工智能能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画像,并据此推荐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学习资源。本文结合教育信息化的最新进展,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精准化学习资源推荐中的应用现状、实践路径及改进对策,旨在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价值(一)传统资源配置的局限性
目前多数初中语文课堂仍以教材和教师个人经验为核心进行资源配置,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精准把握。教师在推荐阅读材料或布置作文训练任务时,往往依据统一标准展开,忽视了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兴趣与写作能力上的差异。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因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任务过于简单缺乏挑战而难以实现突破。长期如此,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受到明显限制[1]。
(二)人工智能带来的精准化优势
人工智能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对学生的语文作业、阅读记录和答题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进而生成学习画像。教师借助这些分析结果,可以清晰掌握学生在词汇理解、阅读速度、写作逻辑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与传统模式相比,人工智能推荐的学习资源具备个性化和动态调整的特征,不仅能及时弥补学生的学习漏洞,还能持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更强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三)资源推荐在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资源推荐,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显著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教育价值。个性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中理解文本,逐步养成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精准化作文任务训练,则强化了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写作结构的完整性。通过不断优化推荐结果,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实现语文能力的稳步提升。整体来看,人工智能的引入推动了语文教学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度转变,为课堂注入了动态性和发展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资源推荐与应用路(一)智能算法驱动的学习画像构建
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学习画像的构建是实现精准化推荐的前提。系统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采集,包括课堂表现、阅读习惯、写作内容和测评成绩,再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与深度学习算法,对其在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建模。基于模型结果,平台能够生成动态更新的个性化资源清单,涵盖阅读文本、写作题目与拓展任务,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调整推荐内容,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与分层次的学习支持[2]。
(二)推荐系统在课堂与课外的结合
人工智能推荐的应用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学生的课外学习。教师可在平台上发布阅读资料、写作训练及拓展练习,学生根据个性化任务安排开展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结合推荐结果进行针对性讲解与答疑,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课后,学生通过系统生成的学习反馈与进度分析,及时发现不足并进行调整。这种课堂与课外的双向联动,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也增强了学习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使学生在不同学习情
境中都能得到有效支持。
(三)多样化资源库的构建与利用
精准化推荐的实现依赖于资源库的广度与质量。学校应在人工智能平台上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体系,既包括经典文学作品与现代阅读材料,也涵盖多样化的写作训练与口语表达任务。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调用这些资源,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逐步提升阅读深度和写作广度。通过对资源库的持续更新与质量筛选,推荐结果才能保持科学性、适配度和长效性,从而真正发挥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价值。
三、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问题与改进对
(一)资源质量与适配度问题
在人工智能推荐系统的实际应用中,部分平台存在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甚至出现推荐结果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导致学习路径出现偏差。对此,学校与教育部门应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核与动态更新机制,引入专家团队定期评估资源的科学性与教育价值。只有保证推荐内容在难度层次、主题覆盖和价值导向上保持合理分布,才能真正实现精准化与个性化的目标。
(二)教师能力建设的不足
在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在算法理解、数据解读和智慧工具使用上存在不足,导致推荐结果在教学场景中的落地效果有限。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经验驱动的教学方式,对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缺乏足够信任。为此,需要通过校本培训、研修活动和案例实践,帮助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引导能力,强化他们在课堂中对技术与教学的深度整合意识[3]。
(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人工智能虽能提供精准化推荐,但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荐资源难以真正发挥作用。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系统推荐, 忽视了自 思考与知识迁移,学习效果容易流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反思能力, 日志、目标设定和成果展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意识。这样,人工智能推荐的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的有效支撑。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初中语文个性化与精准化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也为课堂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学习画像的构建、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以及多样化资源库的建设,语文学习资源能够实现动态匹配与有效推荐,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质量。与此同时,智能化的分析与反馈机制使教师能够更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推动语文教学由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尽管如此,当前实践中仍存在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信息素养不足以及学生自主性有待进一步培养等问题。未来,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形成合力,从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到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完善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语文教学生态,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迈向科学化、高效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雪. 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3, 40(5): 66-70.
[2] 李明. 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资源推荐系统设计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 29(8): 45-49.
[3] 陈华. 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角色转型与能力提升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23, 22(11): 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