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化监测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董俊峰

陕西 榆林 719000 身份证号:612725197802032251

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环境复杂等特点,涉及高空作业、水下作业、深基坑开挖等高危环节,安全管理难度极大。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存在响应滞后、覆盖不全、数据误差大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安全管控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实时感知、精准预警、智能分析,实现了安全管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控” 的转变。

1 智能化监测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智能化监测技术依托各类传感器、无线传输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监测体系,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1.1 实时性与连续性

传统人工巡检受时间、空间限制,难以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而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在施工现场的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各类安全数据,如基坑变形、边坡位移、设备运行参数等,数据更新频率可达分钟级甚至秒级,确保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现场安全状态。

1.2 精准性与全面性

人工监测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数据误差较大,而智能化监测设备的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能捕捉到细微的安全隐患。同时,系统可覆盖施工现场的各个关键区域,包括高空作业面、水下作业区、易燃易爆场所等,实现 “无死角” 监测,避免因监测盲区导致的安全事故。

1.3 预警及时性与联动性

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设阈值时,智能化系统可自动触发预警机制,通过短信、声光报警、平台推送等方式通知管理人员,为应急处置争取时间。部分先进系统还能与现场应急设备联动,如自动启动喷淋系统降温、切断危险区域电源等,实现 “监测 - 预警 - 处置” 的闭环管理。

1.4 数据化与智能化决策

智能化监测系统会自动存储历史数据,形成完整的安全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如边坡位移的变化趋势、设备故障的前兆特征等,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助力制定针对性的安全防控措施。

2 智能化监测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1 施工场地安全监测

在施工场地安全监测方面,智能化监测主要应用于人员和设备管理。通过在施工人员佩戴的安全帽上安装定位芯片和生物传感器,实现对人员的实时定位和健康状态监测。定位芯片可以实时跟踪人员的位置,当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生物传感器能够监测人员的心率、体温、血压等生理参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处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施工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在大型施工机械,如起重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上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的油温、油压、转速、振动等参数。当设备运行参数出现异常时,系统自动发出故障预警,提醒维修人员及时进行检修,避免设备故障引发安全事故。

2.2 施工结构安全监测

施工结构安全监测是智能化监测的重要内容。在水利工程的大坝、桥梁、隧道等施工结构中,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形、应力、裂缝等参数。例如,在大坝施工过程中,通过在坝体内部和表面布置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坝体的沉降、水平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发展,当裂缝宽度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示施工人员及时采取加固措施,防止结构破坏。通过建立施工结构的数值模型,结合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模拟。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监测数据对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估,预测结构的变形和受力趋势。当监测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确保施工结构的安全稳定。

2.3 施工环境安全监测

施工环境安全监测主要包括对地质、水文和气象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在地质监测方面,利用地质雷达、地震波监测仪等设备,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地质数据,提前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如滑坡、泥石流等,及时采取地质加固、排水等措施,保障施工安全。在水文监测方面,通过安装水位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施工区域的水位、流速变化。在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水位和流速的变化可能会对施工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或流速过大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施工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停止水上作业、加固施工设施等。

2.4 施工设备安全监测

水利工程施工涉及大型机械设备,如起重机、挖掘机、混凝土泵车、闸门启闭机等,设备故障易引发安全事故。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转速传感器等,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如发动机转速、轴承温度、液压系统压力等。当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预警提示可能存在故障,如起重机卷筒轴承温度超过 80C 时,提示轴承磨损或润滑不良,需及时停机检修。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系统可分析设备运行数据的变化趋势,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智能化系统可记录设备的使用时间、作业区域、操作人员资质等信息,确保设备在合规范围内使用。如起重机的作业半径和起重量需与设备参数匹配,系统通过定位和重量传感器实时监控,当出现超载或超半径作业时,自动锁定设备操作,防止违规作业引发倾覆事故。

2.5 施工人员安全监测

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通过为施工人员配备北斗定位安全帽或智能手环,结合施工现场部署的基站,实时掌握人员位置信息。系统可设置电子围栏,当人员进入禁区(如未验收的隧道、高压带电区域)时,立即发出声光报警,提醒人员撤离并通知管理人员。同时,系统能统计各作业区域的人员数量,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便于快速清点人数和制定救援方案。利用高清摄像头和 AI 图像识别技术,对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如未佩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违规吸烟、擅自翻越防护栏杆等。识别到违规行为后,系统立即发出语音警告,并将违规画面和人员信息推送至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及时进行教育处罚,规范施工人员行为。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施工人员的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当出现心率异常升高或体温超过 37.3C 时,系统预警提示可能存在中暑、疲劳或健康风险,管理人员可安排人员休息或就医,避免因身体原因引发安全事故。

结束语

智能化监测技术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危险源、人员、设备、环境的全方位监测,实现了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显著提升了施工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智能化监测与 BIM 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构建虚实结合的施工安全数字管控平台,实现对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模拟和智能决策,为打造 “平安工程”“智慧工程” 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子轩. 汛期水利工程监测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与应用研究[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5,(02):62-64.

[2] 张 大 强 . 水 利 工 程 监 测 技 术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J]. 工 程 与 建设,2024,38(01):196-198.

[3]姜龙,赵宇飞,孟亮,等.水利工程智能建造 BIM 技术研究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312:287.

[4]姜卫平,梁娱涵,余再康,等. 卫星定位技术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展与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47(10):1625-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