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基础建设项目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张一男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一、高校基础建设项目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一)立项及招投标风险

高校基础建设项目启动即需投入巨额资金,流程繁杂且紧密衔接,每个环节均需资金强力支撑。因高校项目具有资金充足、工程款回笼迅速、信誉度高的特质,在立项与招投标阶段,自然吸引了众多利益相关方的高度关注与期待,高校也随之成为各投标单位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争相争夺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各类风险逐步显现,因此,高校推进建设项目时,既要具备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还需采取有效举措规避、化解风险,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二)施工风险

施工方在追逐企业利益、尝试降低建设成本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施工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违背合同约定,用劣质材料替代合格材料,此举不仅严重损害学校合法权益,更埋下重大安全隐患。其次,擅自变更施工图设计,导致图纸实际还原度低,这种对设计的随意改动,为项目后续使用留下质量隐患。再者,私自将中标项目分包转包,部分外包给不具备建设资质的小型施工单位,这些单位普遍存在施工粗糙、偷工减料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施工风险。最后,利用行业内项目“低价中标”的特点,试图通过调整合同价差弥补利润,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财务风险

1.项目预算管理风险:尽管项目设有招投标控制价与结算价约束,但实际建设中,若未构建独立的项目预算编制、执行及监督管理体系,易出现超预算开支、无预算开支现象。

2.会计核算不规范风险:项目建设初期,若未建立独立的项目财务核算账套或收支台账,仅简单记录项目收支,未按会计核算规则与要求归类核算,会导致财务数据失真,无法真实反映项目建设实际情况。

3.融资及偿债风险:高校资金来源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与事业性收入,基础建设资金有限。因此,校区建设常依赖有偿贷款填补资金缺口。

(四)审计风险

基建岗位工作人员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管理者,不仅需承担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沟通职责,更是高校利益的坚定维护者与执行者。日常工作中,他们应充分发挥“甲方优势”,但当前基建项目中,监理单位存在履职不到位问题,往往未开展全过程跟踪监督管理,致使施工材料以次充好、设计图还原度低、施工方虚报工程量等风险频发,严重损害高校权益。

二、精准定位高校基础建设项目风险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资金安全

精准定位财务风险点,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明确项目预算编制方向,清晰掌握各环节资金需求及具体金额,严格把控支付流程,避免因管理疏漏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金浪费,这也是节约建设成本、保障资金安全的核心。高校基础建设项目资金多源于外部债务,建设周期内需偿还本金与利息,偿债压力巨大。因此,从进度款申请到拨付的每个环节,都需严格管控,以此降低建设成本、规避债务风险,确保资金安全。

(二)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高校需强化监督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确保每笔建设资金都用在关键处。这要求高校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始终保持清醒认知,坚守廉洁底线。同时,高校还应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障资金使用公开、透明且合规。通过这些举措,高校既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又能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项目稳步推进。最终,这将助力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为“双一流”建设筑牢根基。

(三)提高基础建设项目投资运营效益

尽管高校属于非营利性行政事业单位,但树立成本核算意识对其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提质增效的核心在于增收节支,而积极申报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对比分析债务成本以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收支明细与项目建设情况、完工比例相对照,高校可清晰掌握资金流动与项目进度,帮助管理者精准把握项目整体情况,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四)提升高校发现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

项目推进过程中,需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发现并标注项目运转中的问题,尤其要重点监测潜在风险环节。要能高效化解制度风险、流程风险及支付风险,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一键”获取项目潜在的“预警环节”等信息。同时,需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明确风险发生时的应对措施、责任分工与处置流程,确保风险出现时可快速响应、有效处置,最大程度降低损失与影响。

三、探索高校基建廉洁建设的防控措施(一)全面梳理廉洁风险点、评估风险等级

后勤基建、财务、审计、监察部门需全面梳理项目建设中的风险点,从各自专业视角出发,统一标准制定明细清单,并汇总划分风险等级。依托信息化平台,就能实现全过程、有侧重的监控监督。一旦系统监测到廉洁风险隐患,将自动触发“预警提示”并“暂停”该经济事项,保障项目廉洁与安全。

(二)构建财务、审计、监督联动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财会、审计、纪委监察部门呈分离状态,尚未形成有效监督联动机制。财务部门作为经济活动直接参与者,监督中可能因缺乏独立性与威慑力难以充分履职;审计处作为内部审计核心,虽能事前规避、事中警示部分审计风险,但监督力量仍显薄弱;纪委监督作为校内及党内监督关键,拥有独立政治监督权与约谈、警告等警示教育功能,监督效能亦需进一步释放。为“补短板、强后劲”,需凝聚监督合力,精准识别并应对高校治理风险点,严肃财经纪律,提升监督效力。

(三)实施全面监督,公开基建项目全过程

高校新校区建设与旧校区改建项目,因投资大、周期长、流程复杂,需将整体建设周期拆分为若干小周期,以开展更精细化监督管控。通过有重点、有依据的监督,有效督促施工方加快进度、妥善处理相关事宜。整个建设周期中,高校需严格把控各项工作合法合规性,全面公开预算编制、招投标、物资采购、验收审核等关键环节的过程与结果,杜绝人为干预与不当操作,确保基建项目在“阳光下”推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与资金合理使用。

(四)创新高校基础建设与管理方式

当前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多采用自主招标模式,但过程中常因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导致人力、财力投入大,建设成本高,且项目效果难达预期。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需积极探索创新方式:通过深入调研、广泛查阅资料,细致核算对比不同建设成本,在此基础上,可考虑采用全过程咨询外包等模式,将复杂建设施工工作交由专业团队负责,使高校工作人员集中精力投入项目管理与监督。同时,高校需明确基建项目功能定位,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签证,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注重项目后期运维,保障设施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祝扬.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基于新政府会计制 度 [J]. 新会计 ,2023(08).

[2] 何文静.试论高校基建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有效路径 [J]. 法制 与社会 ,2021(22).

[3] 张巧月,曹亮,潘莹,等 .“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索 [J]. 科技风 ,2019(17).

[4] 莫蓉.高校财务工作廉政风险防范与控制 [J]. 支点 ,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