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重构

作者

刘文娟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淄博 255300

课题信息:本论文是山东省艺术重点课(24C1120018469)、首批淄博市工业设计研究课题:工业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乡村振兴的美学转型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经济总量实现了显著增长,但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建设现象严重,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根脉出现断裂,生态承载力因过度开发而透支。传统以资本驱动、技术导向为主的乡村发展模式逐渐陷入瓶颈,难以满足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探寻新的突破口。

美学赋能通过巧妙地将艺术元素、文化符号以及生态理念融入乡村规划、产业升级和社区治理等各个环节,重新构建乡村的价值体系与发展动能,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淄川区西河镇及蒲松龄故居墙绘文创产品的设计通过“美学经济”实现华丽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充分验证了美学赋能的实践有效性。

二、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一)设计美学:释放乡村空间的生产潜能

设计美学着重强调通过系统性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将艺术元素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乡村场景中,设计美学不仅关注建筑形态、景观布局的审美性,更注重功能性与文化性的深度融合。以西河镇为例,该镇运用“党建美学”理念对村级综合体进行改造,将“人民至上 共产党好”的标识与建筑美学巧妙结合,使党建阵地成为乡村文化地标。同时,植入民宿、书店、工销社等新业态,实现了空间的经济价值转化,为乡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二)生态美学:构建乡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石,强调乡村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西河镇,高校美术设计教学团队通过设计公共艺术作品、进行景观规划和建筑改造等方式,全方位提升乡村环境美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此外,还举办创作工作坊和培训活动,提升居民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乡村本色文化与教学创新:将课堂搬进乡村,让学生深入交流,观察村民生活状态,明确乡村文化缺失点。通过衍生品形式反馈乡村文化困境,为课堂提供教学素材,同时解决乡村发展的文化和经济问题。

(三)文化美学:强化乡村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

文化美学聚焦于乡村的精神内核与集体记忆。蒲松龄故居通过举办艺术节,将狐仙文化等地方元素融入音乐会、戏剧表演、文学展览等多种形式,使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开发“古村体验游”“非遗手作课”等产品,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增

长 3 倍。

衍生品开发与文化价值挖掘:深入挖掘西河镇农产品及蒲松龄故居的文化价值,通过包装设计、文化元素融入等方式,增强产品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感。科学评估投入产出比,确保衍生品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三、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美学教育提升乡村环境品质

在西河镇,高校美术设计教学通过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景观规划和建筑改造,显著提升了乡村环境美感。墙绘作品结合当地风俗和文化习惯,绘制出生动形象的画作,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形成美丽风景线。同时,举办创作工作坊和培训活动,提升居民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二)衍生品开发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

农产品包装设计:通过对西河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融入文化元素,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包装和标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蒲松龄故居文创产品开发:以蒲松龄故居为灵感源泉,提炼文化精髓,进行包装设计创新。将蒲松龄形象卡通化,运用“榫卯”技艺制作冰箱贴,增加产品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开发具有工业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和农产品包装,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乡村本色文化反哺教学创新

将课堂搬进乡村,让学生深入交流,观察村民生活状态,明确乡村文化缺失点。通过衍生品形式反馈乡村文化困境,为课堂提供教学素材。学生根据乡村文化特色,设计具有创新性的美学教育衍生品,既解决了乡村发展的文化和经济问题,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四、结论与展望

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通过价值重构实现乡村的“再发现”与“再创造”。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一是美学赋能的差异化路径,针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乡村,设计精准化的赋能策略,提高赋能效果;二是数字技术对美学赋能的赋能作用,如通过元宇宙、AI 设计等工具,拓展乡村美学的表达边界,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美学赋能的可持续性机制,通过政策保障、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确保乡村美学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