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研究

作者

兰军

湖北省公安县金狮初级中学 434316

一、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一)回应初中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

初中生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心理上追求“自主性”却缺乏对规则的理性认知,易出现“知行脱节”现象——如认同“遵守交通规则”却在过马路时闯红灯、知道“课堂纪律”却上课交头接耳。思政课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将规则意识培育融入教学,能帮助学生厘清“自由与规则”“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避免其在成长中因规则认知模糊走偏。

(二)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是法治观念的基础,思政课若仅侧重理论讲解,忽视规则意识的实践培育,会导致教学“空泛化”。二者结合能让思政课从“讲道理”转向“教践行”,使“立德树人”落到“守规则、明事理”的具体行动上,实现“价值引领”与“行为养成”的统一。

二、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规则维度”缺失,重知识轻素养

在实际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明显偏差,过度聚焦于“知识点背诵”。例如,在课程安排里,要求学生对“规则的定义”“法律的特征”等内容死记硬背,却未将“规则意识培育”这一关键要素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以讲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章节为例,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晓“规则的重要性”这一浅层知识,没有进一步设计出“如何在校园生活中践行规则”这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目标。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虽然理论上“懂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用规则”,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规则行为,规则意识难以真正形成。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

现有思政课教材在规则相关内容的编排上,存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的问题。教材多侧重于“宏观社会规则”,像法律、公共秩序等方面的阐述,而对于初中生日常频繁接触的“微观规则”涉及较少,如班级公约、网络规则、同伴交往规则等。例如,教材着重强调“遵守公共秩序”,却没有结合“课间打闹如何影响秩序”“网课期间如何遵守课堂规则”等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场景进行深入讲解。这使得教学内容“离学生太远”,学生难以从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的连接点,无法产生共鸣,进而影响了规则意识培育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向灌输为主,互动性不足

多数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仍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在培育学生规则意识时,也多以“案例警示”为主。比如播放“闯红灯引发事故”的视频,试图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违反规则的危害。然而,这种方式缺乏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以讲解“校园规则”为例,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公约制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规则,难以产生“规则由我参与、我要遵守”的内生动力,不利于规则意识的深度内化。

三、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融合教学目标:构建“知识-认知-行为”三层目标体

将规则意识培育拆解为可落地的三层目标,与思政课知识点对应。以八年级“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为例:

1.知识目标:掌握规则的类型(道德规则、纪律规则、法律规则),理解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认知目标:辨析“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能判断生活中“违反规则”的行为及其后果;

3.行为目标:能制定 1-2 条“班级课间规则”,并在一周内主动践行,记录自己的遵守情况。

(二)重构教学内容:从“教材文本”转向“生活场景”

1.挖掘教材中的“规则素材”:在现有知识点中嵌入规则意识元素,如讲解“尊重他人”时,延伸“尊重他人隐私的网络规则”;讲解“责任”时,关联“遵守校纪校规是学生的责任”。

2.引入学生身边的“规则案例”:收集校园内的真实案例,如“学生因未遵守实验室规则导致仪器损坏”“班级因遵守自习规则获得‘文明班级’”,用“身边事”替代“遥远案例”,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与自己的紧密联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从“单向灌输”到“主动参与”

1.“规则辩论会”:针对“中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校园”(涉及校园规则)、“网络发言是否需要遵守规则”等话题,组织学生辩论,在思辨中深化对规则的认知。

2.“规则实践课”:开展“校园规则小督察”活动,让学生分组负责检查“课间跑操秩序”“食堂排队情况”,在实践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或布置“家庭规则任务”,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制定“家庭作息规则”,并反馈执行效果。

(四)完善评价体系:从“分数评价”到“素养评价”

1.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参与“规则辩论会”“规则实践课”的表现,以及日常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如是否按时交作业、是否遵守课堂纪律);2. 结果性评价:让学生撰写“规则践行心得”,或绘制“我的规则成长树”(标注自己在规则意识上的进步),替代单一的“知识点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规则意识素养。

结束语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中生规则意识的培育绝非可有可无的“额外任务”,它实则是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的应有之义与重要体现。当下,要将规则意识培育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关键在于打破“重知识、轻践行”的传统教学模式桎梏。这需要我们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维度全面发力。明确清晰且契合学生实际的培育目标,丰富生动且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采用多样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且全面的评价体系。如此,方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培育初中生规则意识的“主课堂”,引领学生从“被动守规则”的机械状态,迈向“主动懂规则、护规则”的自觉境界,为其成长为“尊法守法的公民”筑牢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郭新华.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5.

[2]李雅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思政课建设研究[D].大理大学,2024.

[3]曹秋霖.中小学思政课诚信教育一体化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

[4]李泽华.中小学思政课诚信教育内容衔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