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结构化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路径探究

作者

张媛媛

常州市正衡中学

摘要:从目前来看,数学课的单元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其原因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尽科学,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不够全面、准确。同时,部分教师仍然倾向于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不重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促使学生难以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文将先粗略探讨单元整体教学的作用,再详细阐述结构化视域下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旨在通过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关键词:结构化;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所谓“结构化”是指将所积累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在结构化视域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需以知识为载体,充分考虑知识的结构、关联和迁移,将知识、方法和能力进行整合的融合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需明确大单元的结构特点,并精准定位大单元教学目标,再积极探索可行性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一、结构化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作用

(一)深刻认识知识

结构化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学科知识,提倡将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轻松建立完整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显著提高知识学习效果。同时,结构化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更注重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避免学生出现“学了忘”的现象,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显著性提升。

(二)提高教学效果

结构化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对教师是一种机遇,其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掌握了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基础上通过整合设计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与以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单元整体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科知识。如此,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结构化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激活学生思维,启示学生积极思考知识间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从整体性把握知识,理解知识本质。如此,能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并以此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结构化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

(一)借助章节知识关系

在结构化视域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需改变传统教学中侧重于零散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深度钻研教材内容基础上精准把握章节教学中知识点间相互关系,再立足知识的内在联系开展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知识框架的结构式意义重构,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知识,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聚焦章节知识的相互关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需注重精准定位单元教学目标,再在目标导向下逐步构建起一个知识链,并站在结构化视角下不断完善知识网络,轻松达成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目的。如在《有理数》单元内容教学时,可借助本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开展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实际教学中,先对章节内容进行结构化分析,把其分为“分类”、“概念”、“运算”几个重要部分,再清晰梳理出知识点间逻辑关系。以“分类”为例,从中补充出按定义分、按性质符号分两个方面知识点,再在“概念”中补充出相反数、绝对值、倒数、乘方、科学计数法几个重要概念,后在“运算”中补充出法则和运算律等重要知识点。待成功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以后,再根据知识链进行教学。具体教学中,先引入一些生活实例,结合温度、海拔、财务支出等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再为学生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分类,并使用数轴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接着,可指导学生尝试对给定的数进行分类。当学生理解了“分类”这部分知识以后,再通过使用数轴模型进行直观展示以及实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反数、绝对值、倒数、乘方等概念。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借助本章节知识间内在联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顺利完成了对本章节知识的结构式意义重构,从中取得了较好的知识教学效果。

(二)把握新旧知识共性

精准把握新旧知识的共同特征是实施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通过结构式意义重构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注重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再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开展类比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索新旧知识共性来形成对单元知识的整体认识。具体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再通过探讨和交流发现、对比、分析新旧知识,顺利进入到新的单元学习中。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单元内容教学时,为了提高新知教学效果,可精准把握新旧知识的共同特征开展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具体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顺势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讲解中,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和一元一次方程在形式上有何相同点?”当学生回答出“都含有一个未知数x且x的最高次数是1”以后,开始为学生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具体讲解性质时,先指导学生简单阐述在一元一次方程中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符号不变的原理,再为学生举例演示2x+3>5两边同时减去3得到2x>3的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只是将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等号换为了不等号,其移项原理是相同的。接着,通过把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共性,继续为学生详细阐述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传递性。然后,通过实例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解析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在解法上的共同点。具体教学中,恰当引入3x+5=14和3x+5>14两个式子,启示学生深度思考它们在解题思路和步骤上的相似之处。在这里,通过借助新旧知识的共性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完整建立起了关于新旧知识的结构体系。

(三)找准知识内在逻辑

知识本身往往存在一定内在逻辑体系,为此,在结构化视域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需把握好单元内某一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进行教学,设计系列单元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全面吸收与知识相关的所有内容。具体教学中,可尝试引导学生自行推理出某一知识点的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单元知识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教会学生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确保学生合情推理出知识内在逻辑。如在《勾股定理》单元内容教学时,为取得最佳的单元整体教学效果,可先将“逆定理”作为主要教学对象,指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发现与逆定理相关的所有勾股数知识,找出逆定理这一知识的内在逻辑。接着,以“勾股定理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对象,精准把握其内在逻辑为学生设计系列单元学习活动,包括“计算楼梯斜面的长度”、“测量房间对角线距离”、“设计直角三角形模型”。单元活动进行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再为各个小组分发一张实践任务卡,清晰标出任务要求和目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以深度探索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所有知识点,完成对这一方面知识的结构式意义重建。整个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本单元教学内容为学生确定具体的教学对象,再根据教学对象的内在逻辑指导学生进行结构式意义重构,更好地完成了单元整体教学的任务。

(四)迁移运用学习方法

课堂上,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取得理想的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实施效果,可尝试在单元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些有价值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再尝试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较好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思想和方法的迁移运用来高效完成对单元知识的学习,从中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具体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相互分享自己所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通过相互借鉴的形式为后续单元整体教学奠定下良好基础。如在《分式》一课教学时,充分考虑到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类比思想等是常用的数学思想,可在实施单元教学活动时通过概念讲解、实例演示、案例分析、练习巩固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当学生牢牢掌握了一些有价值的数学思想以后,再引导他们迁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来学习单元知识。其中,在学习分式时,科学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来理解分式的概念和形式,通过与分数进行对比展开学习。期间,可尝试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互相提问的方式复习分数的定义、性质、运算法则等等,再为学生出示几个分式的例子,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思想,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分式与分数的异同点,以初步认识分式概念。然后,可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以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等等。在这里,通过迁移运用一些有价值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顺利完成了单元知识学习任务,自主完成了对知识的结构式意义重构。

(五)系统整合教学结构

整合教学结构是通过系统整合不同层面的教学要素和资源强化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整合教学结构,强调将不同学科、知识领域、教学元素融合在一起,并提倡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恰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具体整合教学结构时,需注重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有效性、针对性的目标,再根据目标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多样教学活动。如在《轴对称图形》单元内容教学时,可紧密联系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不同层面教学资源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将其分为“引入阶段”、“探究阶段”、“巩固结构”、“评价与反馈”几个教学环节,以此实现对本单元教学活动的结构式意义重构。其中,在“引入阶段”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直观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包括蝴蝶、蜻蜓、树叶、建筑物等,以引发学生对图形特点的思考,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简单总结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并尝试绘制对称轴。在“探究阶段”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案例分析、拓展应用多项学习活动,科学引导学生动手剪出蝴蝶、花朵等轴对称图形并绘制对称轴,再向学生提供一些轴对称图形案例,以小组讨论形式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后设计利用轴对称图形知识设计图案、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等,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在“巩固阶段”,重点设计练习巩固、总结提升两个教学环节。在练习巩固环节,为学生提供多样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在总结提升环节,带领学生一同回顾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识别方法、应用等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再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在整个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通过整合不同层面的教学要素和资源来优化教学结构,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搭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搭建多元评价体系,利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反映结构化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紧密联系单元教学内容精准定位评价目标,并优化设计多元化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同时,注重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以持续优化单元整体教学。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内容教学时,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全方位反馈结构化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效果,可尝试搭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明确其评价内容包括了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项目作业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以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和调整结构化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具体实施定量评价时,可尝试安排一次单元测试,再针对单元测试设计“坐标系概念理解”、“坐标表示方法”、“坐标系绘制”、“描点与连线”、“距离计算”、“实际应用”等具体的评价内容,以为单元整体教学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持。而在定性评价中,可尝试引入课堂观察、项目作业展示、口头反馈等多样评价手段,以便于更好地反馈学生在学习态度、思维过程、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通过搭建这种多元评价体系,能更好地促进结构化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

综上可知,在结构化视域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可帮助学生系统地认知与理解知识,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的联系与整体性。同时,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应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站在结构化视域下,通过借助章节知识相互关系以及新旧知识共性、某一知识的内在逻辑来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并通过迁移运用学习方法,整合教学结构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仇蕾.单元整体视域下开展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4(19):58-59.

[2]朱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88-90.

[3]陈妍妍.单元视域下的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2):68-70.

[4]王雷.初中数学知识域结构化的再思考[J].江苏教育,2023(11):51-55.

[5]傅燕华.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究——以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为例[J].学苑教育,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