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

作者

李胜男

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兴城 125100

一、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一)认知层面:内涵理解碎片化,价值认同功利化

当前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多停留在表层标签,多数能说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却忽视其在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时代延伸。部分学生受功利思潮影响,将志愿服务视为“简历加分项”,甚至认为雷锋精神“不符合现代竞争逻辑”。这源于高校教育多以“学雷锋月”短期活动开展,缺乏系统课程体系,且社会宣传过度强调“崇高事迹”,未结合学生需求解读现实意义,导致认知共鸣不足。

(二)情感层面:情感共鸣浅层化,内在动力不足

情感是连接认知与行为的关键。虽 90% 学生认可雷锋精神,但仅 25% 愿长期参与社区服务,其余或推诿或观望。因培育方式单一,多为单向讲座、事迹展播,缺乏互动体验;宣传案例脱离学生生活,过度强调“牺牲式奉献”,未结合专业设计“技能型”实践场景,难以让学生产生“我能践行”的情感共鸣。

(三)行为层面:实践行动间歇性,转化效果待提升

认知与情感的不足,使学生践行雷锋精神呈“间歇性、形式化”。实践多集中于寒暑假、集体活动,日常自主实践少;内容以体力劳动为主,专业智力服务占比不足 15% ;多数志愿服务仅满足学分要求,长期参与率不足 10% 。根源在于高校缺乏“平台—激励—反馈”闭环,社会诚信环境待完善,家庭过度关注学业,忽视道德实践培养。

二、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塑造新时代青年品格

雷锋精神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标杆。通过培育,能引导学生跳出“自我中心”,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志愿服务中关注弱势群体;其“艰苦奋斗”内涵可抵制“躺平”思潮,助力学生踏实求学、积累职业道德。同时,实践能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提升沟通、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道德与实践能力双提升。

(二)促进城市基层治理,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

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治理面临“人力缺、资源少、参与低”难题。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可依托专业提供精准服务,如法律学生普法、教育学生辅导留守儿童,弥补社区专业短板;还能通过组织“邻里互助日”等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形成“共建共享”格局。以葫芦岛市为例,其老旧社区老龄化严重,大学生参与可缓解治理压力,注入青春活力。

(三)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弘扬新时代正能量

雷锋精神是社会文明的“催化剂”。大学生作为思潮引领者,其践行行为具示范效应:可通过家庭、社区、新媒体传递精神,带动他人参与;利用短视频分享公益故事,抵制不良思潮,营造“崇德向善”风尚。且其“创新创业”内涵契合时代要求,能引导学生将奉献与专业结合,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三、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融入课堂教学:构建常态化理论培育体系

课堂是理论学习核心渠道。需将雷锋精神融入课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德育课设专题,结合核心价值观讲解理论与历史;挖掘专业课程元素,如计算机专业讲“雷锋式工程师”故事。创新教学方法,邀请志愿者进课堂分享,开展“公益项目设计”情境模拟,增强学习针对性。

(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专业化实践平台

志愿服务是行为转化关键。高校可与社区共建“雷锋精神实践基地”,结合葫芦岛需求,组织计算机学生教老人用智能设备。建立激励机制,将服务时长纳入综评,表彰优秀志愿者;定期举办分享会,解决实践问题,增强

学生成就感,避免形式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浸润式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具隐性育人作用。可在校园设“雷锋宣传角”,展示日记与志愿者事迹;举办“雷锋文化节”“公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用话剧、短视频演绎精神;利用校园新媒体推送解读与风采,结合热点事件阐释时代价值,增强宣传吸引力。

(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可学可亲的榜样群体

榜样能激发学习动力。高校可评选“校园雷锋标兵”“优秀志愿者”,挖掘身边案例,如长期服务社区的“公益达人”,通过宣讲会分享经历;邀请葫芦岛基层“雷锋式干部”、劳模进校园,讲述奉献故事,让学生感受“雷锋精神在身边”。

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对葫芦岛市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价值

(一)促进社区和谐与稳定,化解基层矛盾

大学生志愿服务可缓解社区矛盾。法律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解决邻里纠纷;心理学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疏导情绪;组织“邻里节”“互助养老”活动,营造守望相助氛围。同时,作为中立第三方,可协助调解物业与业主纠纷,维护社区稳定。

(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弥补服务短板

葫芦岛部分社区存在“人少、专业弱”问题。大学生可提供技术支持,如帮社区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开展居民需求调研;其时间灵活、学习能力强,能快速参与疫情防控等紧急任务。某社区因大学生助力,数字化治理效率提升 35% ,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

(三)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

基层治理核心是居民自治。大学生可通过宣讲会解读《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邀请居民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协助培育“环保队”“文化社团”,指导制定章程,让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转为“主动参与治理”。如葫芦岛某社区 “环保志愿队”,在大学生指导下实现自我管理,治理活力大增。

(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

大学生能为葫芦岛社区文化注入活力。结合地方特色,在沿海社区开展“雷锋精神+海洋文化”活动,组织海岸环保、科普;在满族社区开展“雷锋精神+非遗传承”活动,协助传承剪纸技艺并公益义卖。还可帮社区完善文化设施,如捐赠书籍、建“文化展示墙”,让雷锋精神与社区文化融合,营造文明风尚。

五、结语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是高校德育与地方治理协同发展的纽带。虽当前存在不足,但通过“课堂+实践 + 文化+榜样”路径,可提升培育实效。对葫芦岛市而言,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能为基层治理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实现“高校德育”与“地方治理”双赢。未来需加强校地合作,建立长效机制,让雷锋精神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任世强,刘婧.高校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1):62-64.DOI:10.19865/j.cnki.xxdj.2024.21.013.

[2]王岚.“00 后”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DOI:10.27347/d.cnki.gssdu.2024.001262.

作者简介:李胜男(1996 年-),性别:女,籍贯:辽宁省葫芦岛市,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2025 年度葫芦岛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HLDSKY202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