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岭南诗学传统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基因探析

作者

祁丽岩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引言

岭南,作为中国南部的重要文化区域,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历史背景与多元的文化构成。在这片兼具山海之气与边陲色彩的土地上,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出鲜明的地域个性与文化基因。岭南诗学,既有传统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在长期的文化接触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体系。相比于唐宋时期中原诗坛的繁华与正统,岭南诗歌的兴盛起步较晚,但其在明清时期逐渐勃发,并于近现代获得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本文将以岭南诗学传统为研究核心,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探讨其形成机制、表现特征与文化意蕴,以期深化对中国文学区域性传统建构的理解。

在研究背景方面,岭南诗学近年来已逐步引起学界重视,尤其是与岭南音乐、书画、民俗等其他文化门类的关系,成为交叉研究的新视点。本研究系广东省社科基金岭南文化专项“异质同构:岭南古琴文化与岭南诗学传统之关系研究”之阶段成果,旨在探索岭南诗歌传统如何在地域文化的长期互动中形成自身逻辑与风格,并分析其与岭南古琴等文化资源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从而揭示岭南文学传统的多维构造。

一、岭南诗学传统的历史脉络与构成基础

1.岭南诗歌的发展脉络梳理

岭南诗歌的发展可追溯至汉魏时期的“南越旧声”,但真正形成自觉诗学传统却是在明清时期逐步展开。早期岭南地区由于地处偏远,文化传播与教育资源匮乏,文人诗作多依附于官吏驻节与少数儒士自修,整体诗歌面貌未形成规模性传统。随着唐代科举制推广,岭南开始产生稳定的读书人阶层,诗歌活动逐渐活跃,尤以晚唐五代为转折点,岭南文人开始在中央诗坛崭露头角。历史上,人们普遍把唐代的张九龄看作是岭南诗歌的真正开端:“吾粤诗始曲江,以正始元音,先开风气”【1】

进入明清以后,岭南地区受益于交通改善、城市兴起与经济繁荣,本地士人数量快速增长,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岭南诗歌在明清时期逐渐为世人所瞩目。以广州、肇庆、顺德等地为中心,逐渐形成多个有影响力的诗社与文人圈层。诗人不仅在内容上体现对岭南自然风物的热爱,也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与北方诗风迥异的清新、灵动与抒情特质。于政策的倾斜,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清岭南诗歌高度繁荣,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现象。【2】

岭南诗歌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其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和文化自觉。近人汪辟疆在其著作《汪辟疆说近代诗》里,把岭南诗歌独立分成一派,称之为“岭南派”,并指出“岭南一派,肇自曲江......迄于明清,邝露、陈恭尹、屈大均、梁佩兰、黎遂球诸家,先后继起,沉雄清丽,蔚为正声。”【3】这说明岭南诗学传统不仅具有清晰的诗人谱系,更呈现出稳定的风格与主张,被公认为中国地域诗学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2.诗学传统的构成基础与文化积淀

岭南诗学的形成,不仅源于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也深受区域文化的多维互动影响。从地理环境看,岭南兼具山海风貌,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描写对象。岭南诗歌中常见的海涛、江雨、蕉林、丹山等意象,构建出独具南方风情的审美范式,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粗犷写景形成鲜明对比。文化融合也是岭南诗学形成的重要背景。由于长期是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桥头堡,岭南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华,又在与本土百越文化互动中形成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结构。这种异质文化共存格局,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多样性的思想资源与表现路径。例如,岭南诗人屈大均便善于将儒家历史观与道家自然观融合于山水诗中,表现出独特的哲学意味。

此外,岭南地区长期是流寓文化的集散地。历史上诸多文人因政争、贬谪、避乱等缘故迁至岭南,既为当地文风注入新的思想活力,也促使本地文士在与外来文人的交往中建立更明确的地域自觉。这种“他者”视角的存在,反而强化了岭南诗学在风格、情感与内容上的独特性。对岭南诗学传统的进一步追溯与研究,也需依托文献资源的整理。改革开放以后,岭南诗歌文献已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和研究,直至新世纪以后,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范围较窄,成果为数不多。因此,当前的研究任务不仅在于概括其风格与流派特征,更应在文本整理、思想源流与艺术风格演进等方面展开深层探析,从而还原岭南诗歌传统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复杂性。

二、岭南诗学传统的美学特征与思想内涵

1.自然意象与山海气象的审美表达

岭南诗歌的美学风格深受地域自然环境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山海气象与南国风物意象。与中原诗歌多用黄河、长城、秋风、沙尘等北地意象不同,岭南诗人常描写江流、海涛、竹林、蕉雨、红棉、丹山等本地自然景观,呈现出浓郁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域美感。这种审美特征不仅体现在意象选择上,更体现在对自然气象的独特感受力中,表现出诗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从语言风格上看,岭南诗歌多以清新、灵动、峻拔为特征,擅长通过细腻描写表现山水气象之变幻,讲究色彩鲜明与节奏感。以陈恭尹的作品为例,其七言律诗往往工整严谨而不失生动,描绘江南雨雾、南海潮音尤为出色;梁佩兰的诗作则语言高古,风格沉雄,兼具北派气骨与南方文雅,这些共同构成岭南诗风的多元性与层次感。

岭南诗歌中,水的意象尤其丰富,江河、湖泊、海湾构成其最常见的诗境背景。这不仅因为岭南水系密布、港口众多,更与诗人心态密切相关。在许多诗篇中,水意象象征漂泊、流动、开放和归属,是岭南文人在复杂身份认同中寻找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岭南地处亚热带,自然生态的丰饶也给予诗人强烈的生命感受。诗人们在热带阳光、雨林植被与多样物种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从而在诗中融入了更多关于生命意义与自然哲思的表达。例如,屈大均常以物喻人,通过自然的生长、凋落、轮回表达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体悟,其作品兼具地域感、历史感与哲理性,是岭南诗学深度的体现。

2.文化心态与思想结构的诗意呈现

岭南诗歌在思想内涵上展现出包容、通变与坚韧的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形成,一方面与岭南长期处于政治边缘地带、文化边疆状态有关,使得诗人具有相对独立的思考空间与较弱的正统约束;另一方面,岭南诗人多经历迁徙、贬谪与文化冲突,在多重文化接触中逐渐形成了超越一元视角的思想结构。

岭南诗学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文化融合上。儒、释、道思想在岭南诗人笔下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交错互补,形成独特的思想纹理。例如陈恭尹诗中既有儒家的忧国情怀,也不乏道家的自然情趣与佛教的空灵意味。诗人将这些思想内核与岭南的自然、历史、社会语境相结合,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诗篇。【4】

此外,岭南诗学还表现出一种“通变”意识,即诗人不断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寻求转化的能力。在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面对社会动荡与伦理困境,往往通过诗歌表达对于变局的感知与回应。这些作品中既有对现实政治的隐喻批判,也有对历史哲理的深入反思,表现出超越书斋的历史担当与文化担当。

岭南诗人的坚韧品质也体现在其诗学实践中。受地理环境与政治边缘地位影响,岭南文人往往面临较多不公或冷遇,但他们并未选择退隐或放弃,而是通过诗歌建构自身价值认同。这种精神特质使得岭南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多以沉郁、深情、奋发为主基调,虽有哀叹之声,却常以昂扬姿态收尾,体现出强烈的精神自励色彩。岭南诗歌的思想内核还在于其对故土的深情眷恋。许多诗人尽管科举北上、仕途迁徙,仍不断在诗中书写故乡风物,抒发乡情乡愁。这种情感维度不仅为岭南诗歌注入温度,也强化了岭南诗学作为“地方之声”的文化立场。

三、岭南诗学与地域文化基因的互动关系

1. 多元文化交汇中的诗学基因构建

岭南地处中国南部边缘,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既有中原文化南下带来的制度、儒学、诗教等主流思想,也有本土百越文化所代表的民间信仰、自然崇拜与日常语言传统。正是这种异质文化并存、交融的历史背景,为岭南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使其在内容、形式与精神层面都呈现出显著的混合性与生成性特征。

岭南诗人往往在接受儒家诗教与诗律训练的基础上,又结合道释思想及地方民间文化,形成了思想复杂、审美多元的诗学基因。例如,屈大均的诗文融合历史意识、山水哲学与个人性情,展现出明显的复合文化结构。他既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又不失对自然山川与生命意趣的细腻体察,体现出岭南诗学所特有的“兼容并包”气质。语言方面,岭南诗人在遵循汉语古典诗律的同时,也在用词、意象选择上不断融入地方语言色彩和生活元素,使作品更具在地性和感性力量。这种“雅中带俗”“古中见新”的语言策略,使岭南诗歌在传承中实现了活化,也更贴近普通民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心理。

正因为这种多文化接触背景,岭南诗歌在思想表达上也更为自由,不拘一格。既有以传统理学为底色的格言式表达,也有情绪饱满、结构松散、句法灵活的白描式抒怀,构成了岭南诗学风格上的“自由度”与“弹性”,使其在中国诗歌体系中独具辨识度。

2. 地缘环境与人文精神的诗学沉淀

岭南诗学的发展也深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结构影响。岭南地处中国南端,山岭纵横、江河密布,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诗人在与自然的日常接触中,形成了强烈的物象感知能力和山水亲和意识,屈大均有言“山水有情娱我老”。【5】这种对“在地自然”的深刻体认直接影响了诗歌内容的生成方式。相比中原地区重伦理、重史传的文化传统,岭南文化更重实用、重生存、重情感,其诗歌也多表现为贴近生活、紧扣现实的抒情表达。这种基于自然与人文实际的诗歌倾向,强化了岭南诗学“生活化”“情感化”的艺术特征。同时,由于长期处于中央政权文化辐射边缘,岭南士人在身份上往往存在一种“既属中心、又为边地”的双重认知,这种文化上的“位差感”也促使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我认同与文化主张。

历史上,岭南曾多次成为中原士人贬谪、流徙或避祸之地。中央文人入岭后与本地文人交流互动,不仅带来新的文化资源,也激发岭南士人对于本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从而形成了“地方认同意识”与“诗学自觉”的双重上升。岭南文人通过参与诗社、编撰总集、建立流派等方式,有意识地将岭南诗学从文化边缘拉入国家文学体系之中。

从明清时期起,岭南诗学已展现出相对成熟的风格体系与学术自信。尤其在城市兴起、交通发达、文教普及的背景下,本地诗人不断发出岭南之声,努力确立岭南诗学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立地位。正如前人所指出,岭南诗派并非附庸,而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四、岭南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与文化价值延续

1. 岭南诗歌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现状

随着当代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认同意识的增强,岭南诗学逐渐被重新关注,成为区域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岭南文化研究热潮中,诗歌作为最能体现历史情感与审美精神的文学形式,开始被系统性地整理与研究。岭南各地高校与文化机构纷纷展开岭南诗文总集编校、文献数字化与诗人谱系梳理等工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必须指出,目前岭南诗歌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已有部分学者对岭南诗人的作品风格、创作理念以及诗社活动进行了专题探讨,但整体研究仍存在材料分散、理论体系不清、与全国文学史体系连接不足等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岭南诗歌文献已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和研究,直至新世纪以后,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范围较窄,成果为数不 Z 这一现实说明,要实现岭南诗学的现代复兴,仅靠文本收集与注释远远不够,更需在理论建构、思想解析与文化传播方面同步发力。

此外,当前岭南诗学研究的视角仍偏向传统文献学与风格分析,缺乏与社会史、区域文化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若要提升岭南诗学的学术能见度与文化传播力,必须将其置于更宏阔的中国诗学地图与世界诗歌比较视野中进行重新定位。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岭南诗歌的内在价值与文化逻辑,也有助于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边界与结构。

2. 文化认同时代下的岭南诗学再生路径

在当代社会中,岭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播环境与表达空间。现代技术手段、传媒平台的普及,为岭南诗学的传播与再造提供了丰富的媒介条件。从岭南诗歌的“书斋文本”走向“公共文化”,是岭南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诗社、文化研究会、基层文联积极推动传统诗词在当代的传播与创作,岭南诗歌正通过校园教育、地方期刊、新媒体平台逐步回归大众视野。

与此同时,岭南诗学的“活化”还体现在诗歌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跨界互动中。岭南古琴、粤剧、书画、传统工艺等艺术形式,与诗歌原本就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以岭南古琴为例,许多诗人即为琴人,诗与琴往往相互启发、共构意境。这种跨媒介的文化共生关系为当代岭南诗学的转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也是本研究课题“异质同构:岭南古琴文化与岭南诗学传统之关系研究”的重要关注方向。

岭南诗学的现代价值不止于传统的延续,更体现于其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精神诉求的契合。在一个强调多元文化共存、鼓励个体表达与地域认同的时代,岭南诗学以其包容性、多样性与生活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柔性而坚定的文化表达方式。它既强调地域认同,又不排斥外来影响;既保留古典精神,又鼓励当代表达。这种开放而有根的文化特质,正是当前构建中国现代诗学体系所亟需的文化资源之一。从区域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岭南诗学可以通过文化节庆、主题文艺活动、诗歌巡展、影视改编等形式嵌入城市文化空间与日常公共生活,成为增强文化归属感与地方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结论

岭南诗学的形成与演进,是地域文化基因深层作用的结果。从明清时期的文人兴盛,到现代岭南文化复兴背景下的重新整理与传播,岭南诗歌始终在历史记忆、地理感知与文化身份之间找寻表达路径。它以自然意象和生活情感为基础,以多元融合和开放心态为特征,体现出中国诗学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性书写样态。当前,岭南诗学的研究和传播需进一步结合现代媒介与跨学科方法,推动其从传统文本走向当代表达。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岭南诗学将不仅作为历史遗产被记忆,也将在新时代文化图景中继续发声、焕发生机。

(作者祁丽岩,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

【注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基金岭南文化专项“异质同构:岭南古琴文化与岭南诗学传统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GD21LN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叶雪露.近十年来明清岭南诗歌研究综述[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29(04):59-66.

[3]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刘爱莉.岭南遗民诗人陈恭尹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5][清]屈大均著,陈永正等校笺:《屈大均诗词编年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