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电气设计与优化

作者

向天成

重庆光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作为支撑绿色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电气设计直接影响供电安全、系统效率及运营稳定性。面对快速增长的充电需求与多元化使用场景,传统供电系统已难以满足建设与管理要求。本文围绕充电设施电气设计的核心要素展开,探讨供电系统配置、负荷分配策略、接地与防雷保护等关键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智能化手段在优化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路径,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优化方案与实施策略,推动充电设施建设向高效、安全、智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充电设施;电气系统;优化设计

一、充电设施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组成

(一)供电电源选择与容量配置要合理匹配负载需求

充电设施的电源配置应充分考虑未来扩容需求及多种充电模式的并行使用情形,确保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系统承载能力。在设计阶段应深入调研区域用户用电规律、车辆充电频率、日常负载峰值,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供电策略,灵活配置高低压系统。在负载预测中可运用历史数据建模方式对充电功率总需求进行动态估算,结合备用电源系统提高可靠性。通过设置合理的负荷预留系数,降低因临时扩建而产生的供电系统重构风险。供电路径设计需注重经济性与系统效率,防止因供电半径过大造成功率衰减或能耗过高,保障电能质量达标并具备远期升级空间。

(二)配电系统结构设计应确保运行安全与维护便利

配电系统作为衔接电源与各级用电终端的重要环节,其结构设计直接关系系统运行稳定与安全性能。分区分层布线结构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通过设置独立回路可有效控制局部故障蔓延,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设备选型方面应优先选用具备通信接口与远程控制功能的模块化低压成套设备,便于后期接入能耗监测与集中管理平台。开关设备与电缆保护装置需满足断路能力及短路保护要求,避免因过载或短路引发系统崩溃。在布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后期检修通道与操作空间,保障检修人员作业安全。综合布线设计应配合消防、电缆通风与防水系统,提升设备运行环境质量,降低设备老化速度,延长使用寿命。

(三)接地与防雷保护系统需满足系统安全标准

为应对雷电干扰与地电位波动对充电设备产生的不良影响,接地与防雷系统的设计必须高度重视且合理布局。通过设置独立保护接地系统,将变压器、充电桩外壳、避雷器及控制系统形成多层等电位连接网,确保在任何电压扰动情况下系统具备稳定的参考地电位。避雷装置应布设于充电广场的边缘区域,高度覆盖范围可形成有效防护罩,降低直击雷的可能性。接地电阻值应经常监测并在合规范围内动态调整,避免因地质变化造成保护失效。所有接地导体与连接点应采取防腐处理并定期保养,保证长期使用状态下导电性能可靠,避免产生接地回路电阻异常或电位漂移问题,增强系统整体防护能力与事故防范水平。

二、充电设施电气设计的优化策略与应用路径

(一)融合区域负荷特征实现动态负载分配优化方案

区域供电特性受限于用户规模、产业类型、电网结构与用能结构等因素,不同区域对充电负荷响应策略呈现显著差异。在城市密集区域,负荷波动幅度大,需引入基于负载聚合模型的动态配电策略,通过电能路由优化与负载切换控制机制实现电流流向合理调节。在大型物流基地等集中充电区域,可采用负载预测与柔性排程策略,使大功率快充桩在非高峰期运行,平衡电网压力。优化过程中应引入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对各节点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指标进行持续监控,调整充电桩工作状态与负荷配置。通过负载智能分流、轮换运行与顺序控制方式,建立电网压力动态缓释机制,实现负荷分担与整体运行效率最大化,增强系统的智能调节能力与电能使用效益。

(二)提升智能化管控水平推动系统稳定运行

智能化系统设计贯穿于充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是推动运行效率与安全性的关键保障。通过建设统一的充电设施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对配电设备、充电终端、电能质量与运行状态的全流程监控。在充电环节引入智能调度算法,根据用户行为模型预测车辆到达时间与充电需求,提前分配电能与调节功率等级,提升用户等待体验。平台后台可实现远程控制与自动告警机制,系统一旦检测到功率异常、电缆温升、接地失效等状态,将自动启动隔离保护程序,阻断故障扩散通道。运维人员可依托平台数据实现定期巡检计划与维修预案智能化制定,减少人工误差,提升故障排查效率与管理响应速度,为系统运行提供多维度保障。

(三)加强电能质量管理降低系统波动干扰风险

电能质量的稳定性是确保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在系统设计阶段,应提前预估充电负载对电网波形的影响,通过安装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和滤波器件,削弱谐波、电压波动及电流突变对设备运行的干扰。变压器接入端应设置动态电压调节模块,可依据实时电压波动情况调节输出幅值,维持系统稳定。加强母线电压平衡控制能力,通过模块切换技术实现多路供电互备,避免单侧过负荷运行。对于谐波含量较高区域,可采取有源电能质量调节装置,根据反馈算法快速调整谐波补偿能力,确保总谐波畸变率维持在可控范围内。所有电能质量参数应接入主控平台统一记录并建立故障与波动数据库,为运维优化与设计改良提供数据基础与分析支持,推动系统在复杂用电环境下持续平稳运行。

(四)因地制宜制定场景化供配电系统结构方案

在不同使用场景下,充电设施的供配电系统需依据实际地形、用电结构、用户行为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设计。城市商业区域由于空间紧凑与高人流特征,宜采取竖向集成设计方案,将配电柜与变压器配置于地下配电室或墙体嵌入结构中,节约用地资源。在郊区与高速服务区等地段,可设置集中式变电单元,辐射周边充电桩群,提高布线简洁性与传输效率。对设于大型物流园区的重载型充电场站,应构建多层次冗余电源结构并引入调度中枢,以应对大量车辆同时接入时产生的超负荷问题。针对临时性充电需求,如展览中心或应急用电场所,可部署移动式供电模块与便携式充电终端,灵活满足不同场景需求。通过构建以“固定主干+弹性支路”为基础的供配电系统,提升电气系统的适应性与扩展能力,满足多类型、多场景下充电设施的可靠运行目标。

结束语: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电气设计不仅涉及传统供配电技术的合理构建,还需充分融合智能控制、能源调度与运维管理等系统化要素。通过明确供电容量设计原则、优化配电结构、强化电能质量控制与引入智能化运维平台,能够显著提高设施整体运行效率与安全稳定水平。电气设计的优化应立足于不同使用场景与区域特征,在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寻求平衡,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以技术标准化、系统智能化为方向构建多元适配的电气设计体系,将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宇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电气设计关键问题探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3,51(11):163-170.

[2]陈建荣.新能源充电站电气系统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电力,2023,56(02):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