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研究
黄小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心小学
一、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公民素养为核心目标,其内容涵盖社会生活、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法治规范等多个领域,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认知能力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单一依赖教材的“灌输式”教学,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难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
跨学科教学整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一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存在天然的知识联结:如“传统文化传承”主题可与语文的古诗文教学结合,“国家机构职能”内容可与历史的政治制度演变知识互补,“环境保护”章节可与科学的生态知识联动。通过跨学科整合,能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跨学科整合能创设更丰富的教学情境与实践载体,如结合美术学科开展“法治宣传海报设计”,结合综合实践学科组织“社区法治调研”,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切实提升道德判断能力与社会参与意识。
二、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策略
结合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学生发展需求,跨学科教学整合可从“知识融合”“情境联结”“实践延伸”三个维度展开,具体实践案例如下:
(一)基于“知识互补”的学科融合:深化概念理解
在教学中高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章节(如部编版五年级《我们的衣食之源》)时,可与语文学科、历史学科进行整合。语文教师可提前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中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句(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帮助学生感知古代农业文明;历史教师可补充“中国古代农具演变”的简易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业技术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则以“从古诗看农耕,从农具看发展”为切入点,结合教材中“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珍惜粮食的意义”等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诗句中的农耕场景反映了什么道德品质”“农具的进步如何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节约粮食的具体做法”。
这种整合模式将语文的文学感知、历史的知识背景与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引领相结合,避免了道德说教的空洞化,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自然形成“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道德认知。
(二)基于“生活情境”的学科联结:强化体验感知
在教学四年级“我们受法律保护”章节时,可与美术学科、综合实践学科整合,创设“法治小卫士”情境活动。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核心条款,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合法权益;随后,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以“我的权益我守护”为主题,设计法治宣传漫画或手抄报,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图像;最后,综合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校园法治小调查”,让学生观察校园中是否存在“未落实课间安全保护”“作业量超标”等情况,记录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再回到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分享交流。
(三)基于“实践延伸”的学科拓展:促进行为转化
在教学六年级“参与社区生活”章节时,可与科学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开展“社区环境优化”实践项目。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简单的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方法,如制作“社区环境问题调查问卷”;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参与社区建设是公民的责任”,并组织学生分组制定“社区环境优化方案”;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社区发放问卷、采访居民,收集社区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设施不足”“公共区域绿化少”),结合科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如“建议社区增设分类垃圾桶”“设计微型绿化带”),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PPT,向社区居委会进行汇报。
三、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整合的难点与解决路径
(一)主要难点
跨学科教学整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目标失衡”,部分教师过度侧重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忽视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引领核心目标,导致教学偏离学科本质;二是“资源分散”,各学科教师缺乏统一的备课机制,教学内容与进度难以协调,易出现“重复教学”或“衔接断层”;三是“评价单一”,传统的纸笔测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的素养发展,难以体现教学整合的实效。
(二)解决路径
针对上述难点,可从三方面优化:第一,明确“核心目标引领”原则,在整合设计中以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观、法治意识、公民素养目标为核心,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作为“支撑工具”,如在“社区环境优化”项目中,科学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区责任意识;第二,建立“跨学科备课小组”,由道德与法治教师担任组长,联合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明确各学科的教学分工、内容衔接节点与活动时间安排,确保整合有序推进;第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如通过活动记录、小组互评体现),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转化(如通过“道德行为观察表”“法治意识问卷”体现),全面反映教学整合的实效。
四、结语
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整合,是适应核心素养教育、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探索。通过“知识融合”“情境联结”“实践延伸”的整合策略,能打破学科壁垒,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趣味性、实践性与综合性;而针对整合难点提出的“目标引领”“集体备课”“多元评价”路径,能为实践提供有力保障。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更多样的整合模式,如结合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开展跨学科活动,不断完善实践体系,真正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余挺坚.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3):93-95.
[2]陈斌斌.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24,(25):114-116.
[3]陈桂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议题式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3,(20):60-63.
[4]陈美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3,(0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