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王含欣

鹤壁市致远中学 458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式教学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通过对项目式教学的定义与特点进行阐述,分析了其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包括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重点探讨了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构建策略,包括科学分组、明确小组分工以及建立有效沟通与评价机制等方面,旨在为提升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模式

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需求,项目式教学应运而生。将项目式教学与小组合作模式相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一、项目式教学的定义与特点

(一)定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围绕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展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升。在项目式教学中,项目是核心,它贯穿教学始终,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二)特点

1.情境真实性:项目通常来源于现实生活场景,如让学生设计校园活动宣传海报,这种真实情境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信息科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学生主体性: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项目规划、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到成果展示,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则扮演引导者与协助者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

3.任务综合性: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知识与多种信息科技技能。例如制作校园历史文化宣传视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视频剪辑技术,还需运用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进行文案撰写与内容编排。

4.过程探究性: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需经历不断探索、尝试、修正的过程。如在开发简单校园管理软件时,学生要通过反复测试与优化,解决软件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项目式教学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传统信息科技教学多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易产生枯燥感。项目式教学以有趣且具挑战性的项目吸引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加工”章节时,布置“制作个人旅游电子相册”项目,学生因对旅游经历充满兴趣,会积极学习图像编辑、文字排版、音乐添加等知识与技能,主动探索如何制作出精美的电子相册。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如在“设计校园网站”项目中,学生可能面临网站布局不合理、页面加载速度慢等问题。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尝试不同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2.团队协作能力:多数项目需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如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成员分别负责资料收集、技术实现、文案撰写等工作。通过相互沟通、协作,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3.创新能力: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在“开发创意小游戏”项目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游戏规则、画面风格等,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小游戏。

(三)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

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信息科技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数据库管理”知识后,安排“创建学校图书馆图书管理数据库”项目,学生在创建数据库过程中,能深入理解数据库的结构、表的建立、数据查询等知识,并学会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图书管理场景。

三、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科学分组策略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信息科技基础等因素进行分组。一般每组以4-6人为宜,确保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要注意小组间的均衡性,避免出现小组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以“制作电子报刊”项目为例。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一次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与技能测试,并结合平时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长。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如小组A中,有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负责撰写报刊文章,有图像处理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设计报刊封面与插图,有排版经验的学生负责整体布局。小组B同样按照类似方式进行人员搭配,保证各小组在综合实力上相对均衡。

(二)明确小组分工策略

明确的分工能使小组合作高效有序进行。教师要引导小组根据项目任务和成员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制定详细的任务分配表。每个成员都应清楚自己的职责与任务要求,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同时,鼓励小组成员在必要时进行角色转换与协作,以更好地完成项目。在“设计校园活动宣传海报”项目中,小组成员经讨论后,确定分工如下:组长负责与教师沟通项目要求,协调小组进度;资料收集员通过互联网、校园档案等渠道收集校园活动相关素材,如照片、文字介绍等;设计师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海报的整体布局与视觉效果;文案撰写员根据活动主题撰写吸引人的宣传文案;校对员对海报内容进行审核,检查文字错误、图片清晰度等问题。在制作过程中,若设计师遇到技术难题,资料收集员可协助查找相关教程,共同解决问题。

(三)建立有效沟通与评价机制策略

有效的沟通机制能确保小组内信息流畅传递,及时解决问题。小组应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成员汇报各自工作进展,讨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包括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和对成员个人表现的评价。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如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小组合作成果与成员贡献。在“制作校园历史文化宣传视频”项目中,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会议。会上,视频拍摄人员展示拍摄的素材,剪辑人员说明剪辑进度及遇到的问题,如素材衔接不顺畅等。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如重新拍摄部分素材或调整剪辑手法。在评价环节,教师从视频内容完整性、画面质量、历史文化呈现准确性等方面对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部成员根据各自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如认为自己在素材收集方面是否全面、在视频制作技术运用上是否熟练等;各小组之间相互观看视频,从创意、内容丰富度等角度进行互评。最后,综合各方评价结果,评选出优秀小组与优秀个人,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结语

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科学分组、明确分工以及建立有效沟通与评价机制,能充分发挥项目式教学与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完善小组合作模式,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调整策略,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科技教学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燕贤.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中项目式学习策略研究[J]. 师道,2024(12):100-101.

[2]张梦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初中信息科技课为例[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