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电影《长津湖》字幕翻译探析

作者

姜丽娟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引,选取红色电影《长津湖》作为研究样本,从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维度对《长津湖》的字幕翻译展开深入剖析,旨在为各类红色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有益参考,助力红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传播,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 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

1964 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这一重要概念。在翻译领域中,“形式对等”强调对信息本身的形式与内容进行高度关注,要求译文在形式和内容层面尽可能与源语信息保持对等。具体而言,就是要促使接受语与源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达成一致,追求逐字逐句的精准对照,以实现准确无误的对应关系,进而使译文和原文在结构上达到高度的相似性。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在形式、结构以及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源语和目标语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达成形式上的完全对应。为有效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奈达进一步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后来,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将“动态对等”改称为“功能对等”,此举旨在突出强调翻译所具备的交际性功能。

2 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

2.1 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堪称翻译领域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要求之一。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目标语言应竭力在词汇的意义、语义范围以及感情色彩等层面,与源语言中的词汇达成对等或保持相近状态。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当依据目标语言自身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进行灵活调整,摒弃逐字逐句机械翻译的做法,从而实现更优质、更符合目标语读者需求的翻译效果。

2.2 句法对等

奈达提出,句法乃是词位之间以及词位组之间关系的集合体。在翻译实践中,两种不同语言句法结构之间的形式对应往往具有极大的误导性。翻译工作应当将信息内容的准确性置于首要地位,形式方面的对应则处于次要考量。相较于语言的形式特征,词与词组之间的意义关系显然更为关键。句法顺序作为标记句法关系各层次的重要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不容忽视。

2.3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是指译文在语篇结构层面应尽可能与原文的篇章结构形成对照关系。该概念着重强调对“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呈现的意义和功能”予以高度关注。在开展语篇分析工作时,不仅需要深入剖析语言内部、句子之间的语序排列问题,还必须全面考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同时,要充分关注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等多维度因素,以此精准确定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确切意义。

2.4 文体对等

文体对等的达成是以词汇、句法和语篇对等作为基础条件的。在翻译过程中,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在文体风格方面必须保持一致性。不同的文体具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这是翻译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在译文中准确表达出原文所蕴含的真实信息和情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风格特点,进而让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原文的内容。

3 功能对等理论下电影《长津湖》字幕翻译策略

3.1 词汇对等策略

为了使目的语与源语中的词汇具有相近的含义和相同的功能,不同语言之间有的时候需要转化,其中也包括词汇方面的转化。

例 1:你是老同志。

译文:You are a seasoned comrade.

分析:翻译时,把“老同志”译为“a seasoned comrade”。“seasoned”在英文中是富有经验、老于此道的意思,和中文里“老练的,阅历丰富的”意思一致,实现了语义对等。要是直接翻译成“oldcomrade”,就会让人理解为是上了年纪的同志,和原文想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从英文表达习惯来看,外国人不太常用“old”这个词,特别是在正式或礼貌场合。在很多文化中,这个词有贬义,会让人联想到衰老、过时或者不活跃。所以很多国家都不用这个表达。

例 2: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

译文:You must regain the respect you lost on your own.

分析:按照词汇对等原则,目标语言和源语言要在功能上实现对应。这里“丢的人”不能直译,若直译为“you must earn the people you lost on your own.”,译语接受者根本无法理解源语接受者想表达的意思。“丢的人”在不同语境含义不同,有可能指人真的走丢,但在当时的语境中,原文是想让伍万里靠自己不让别人欺负,不用武器,有勇气夺回尊严。

所以把“earn”换成“regain”,“regain”有重新获得、恢复的意思;把“people”换成“respect”,“respect”是尊重的意思。整个句子意思就是自己重新找回丢失的尊重,这样就实现了功能对等,找到了基本对应的词,让词汇在词义和意义上相近,在语境上也相符。目的语受众能马上明白源语言想表达的含义,保证了翻译质量。

3.2 句法对等策略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内容时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词缀变化、动词形态变化、名词单复数形式、句子的语序等,为了实现句法上的对等,需要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调整句子的翻译。

例 3:希望下一代活在一个不再充满硝烟的年代吧。

译文:I hope our next generation no longer has to live through war.

分析:在汉语表达里,我们有时会习惯省略主语,这是汉语表达的一种特点。但因为英语在语法结构上要求更严格,而汉语更侧重于意念的表达。所以在这里,为了让目的语受众清楚知道这句话是狙击手平河说的,避免句子变成无主句,在语法上出现成分欠缺的问题,需要添加一个主语“I”。添加主语后,句子适应了语言的节奏,也增强了语句的说服力。

例 4:大川,挑三件干净的,把棉花掏出来做急救棉。

译文:Dachuan,pick out three clean uniforms and take the cotton outto make the fist­aid pads.

分析:中英文在表述信息时,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中文连接两个动词短语时,直接用逗号隔开,简洁明了。而英文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并列连词“and”。并列连词“and”起到连接两个动词短语的作用,它清晰地表明了两个动作是先后发生的,将句子的各个成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保证了句子结构的对称。这种表达方式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让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规范。

3.3 篇章对等策略

上下文语境对等是篇章对等的一个方面,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来的意思可能是大不相同的,在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上下文语境,以保证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使句子之间前后一致、相互贯通。

例 5:平河,你是想把百里的事情讲出来?

译文:Ping He,do you still want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Baili?

分析:结合当时的上下文语境来看,这里的“事情”实际上指的是伍百里死亡的真相。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事情”翻译成“the thing”,就无法准确、清晰地解释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不能仅仅着眼于“事情”这个词本身,还需要深入了解它在当时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对原文有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所以,将“事情”翻译成“the truth”更为合适,能够确保目的语和源语在功能上实现精准对等。

例 6:二十七军吃掉两大坨敌人之后,立即摧毁下碣隅里的机场。

译文:After the 27th corps destroys two large clusters of enemies,immediately destroy the airport in Hagaru­ri.

分析:这里原文中的“吃掉”被翻译成了“destroy”。因为上文的语境明确显示,此处是要对敌人发动进攻。如果直接把“吃掉”翻译成“eat”,显然不符合语境要求。原文想要表达的是歼灭敌人的意思,在翻译时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一句话,而要从整个文本的整体意义出发,准确确定原文想要传达的内容。这样的翻译方式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能让目的语受众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3.4 文体对等策略

文体对等需要保存原文的文体特征,当涉及到汉语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和固定短语时,需要精准地传达原文的信息。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让目的语受众领略到优秀的中华文化。

例 7:他比兔子精还贼。

译文:He is more witty and canny than a rabbit.

分析:在翻译这个表达时,考虑到了修辞方式的转换。为了使目的语和源语在表达效果上对等,调整了词序,并巧妙地使用了“witty”和“canny”这两个单词。“witty”英文意思是诙谐的、机智的,“canny”英文意思是精明谨慎的、老谋深算的。这样的翻译让目的语受众能清楚明白“兔子精”的含义,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原文想表达伍千里很机智、灵敏,此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文体特征和感情色彩,避免了翻译不出原文信息的问题。

例 8: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

译文:We are risking our lives to win them a peaceful life.

分析:

这里用到了成语“出生入死”,它属于联合式结构,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是从出生到死亡,后来用来形容人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体现出面对危险时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在翻译时,采用了“risk our lives”,意思是冒生命危险,这样的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文体特征,也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语义,实现了原文和译文在文体上的对等,成功地把中文成语的内涵用英文表达了出来。

4 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剖析译文是如何精准且有效地传达红色电影中文字幕所蕴含的意义与功能,以及怎样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言的语言特征、句子结构与词汇含义。鉴于不同语言在形式、结构以及表达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字幕翻译必须审慎考量这些因素,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力求达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本研究充分彰显了功能对等理论在红色电影字幕翻译领域的适用性与可行性,为该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有益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柯,段梦瑶.目的论视角下电影《长津湖》字幕翻译[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5):71-73.

[2]冯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本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12):74-75.

[3] 刘佳佳, 王晓娟. 目的论视角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9):169-171.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38-40.

[5]司程麟钧.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音乐剧《悲惨世界》字幕翻译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4,45(09):126-129.

[6]史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国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飞驰人生》为例[J].品位•经典,2022,(23):35-37.

[7]徐思佳.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哥斯拉 2:怪兽之王》的字幕翻译研究[J].品位• 经典,2024,(12):84-86.

[8]朱飞凡,郑忠耀.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字幕翻译研究分析——以《星际穿越》为例[J].今古文创,2023,(1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