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MU平台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黄莹
河源理工学校 517000
引言: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愈发重要。UMU平台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为中职教育带来新契机。该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研究其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对推动中职教育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1.UMU平台“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概述
1.1 模式内涵与特点
UMU平台“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将教学资源推送、学习过程互动、效果评价反馈三个环节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学、评”分离的状态,通过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精准推送、实时互动交流、数据化评价反馈的闭环。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动态化,教师可上传微课、课件、实操视频等多元素材,根据学生学习数据动态调整内容;二是互动即时化,通过弹幕提问、小组讨论、实时测验等功能,实现师生、生生间的高频互动;三是评价可视化,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测验成绩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让教师精准掌握学情,学生清晰了解自身进步。
1.2 与中职教育的契合点
该模式与中职教育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技能培养和个性化学习的支撑上。中职教育注重“做中学、学中做”,UMU平台可上传大量实操案例、技能演示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观摩学习,解决传统实训中设备不足、操作机会有限的问题。同时,中职教育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平台通过分层推送资源(如基础理论、进阶技巧、拓展案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该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2.1 教学资源优化
基于UMU平台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中职教育中,能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整合和高效利用。以学习photoshop课程为例,教师可将课程能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整合与高效利用。教师可将课程拆解为“基础工具操作”“图层蒙版应用”“海报设计实战”等模块化资源包,每个模块包含微课视频、分层案例素材、操作步骤图解及常见问题手册,学生能根据自身进度随时调取资源,例如在学习“钢笔工具抠图”时,可反复观看教师上传的细节操作视频,同步下载不同难度的练习素材(如简单轮廓产品图、复杂毛发人像图)进行针对性训练。平台还支持资源动态更新,教师可根据行业最新设计趋势补充电商详情页设计、短视频封面制作等实战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同步,同时通过学生资源访问数据(如某工具讲解视频的观看次数、特定案例的下载量)分析学习难点,及时优化资源结构,让Photoshop教学资源既贴合课程逻辑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避免传统课堂中教材内容滞后、练习素材单一的问题。
2.2 教学过程管理
以学习photoshop课程为例,该模式通过UMU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教师可在平台发布分层任务,如让初学者完成“抠图练习”、进阶者尝试“合成海报设计”,并设定任务截止时间与评分标准;学生提交作业后,平台自动统计完成率与平均耗时,教师能快速定位“钢笔工具使用不熟练”等共性问题,针对性推送补学资源。同时,平台支持实时互动批注,教师在批改学生的图层操作步骤时,可直接在作业中标注“蒙版边缘过渡生硬”并附上修正演示,学生接收后可即时修改并重新提交,形成“任务发布—过程追踪—精准反馈—二次优化”的闭环,让教学管理既关注整体进度又兼顾个体差异,提升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2.3 学习效果提升
应用该模式能有效提升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掌握水平。一方面,平台的互动功能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如课堂上的实时抢答、技能模拟后的互评打分,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尤其对中职学校学生而言,趣味性互动能提高其学习专注度。另一方面,数据化评价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短板,例如平台生成的“技能掌握雷达图”,显示某学生在“工具使用”环节得分低,可针对性回看相关视频、加强练习。
3.应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3.1 技术与设备问题
应用中面临的技术与设备问题主要包括平台稳定性不足、硬件支持有限。部分中职学校网络带宽不足,导致视频加载慢、互动卡顿,影响学习体验;农村或偏远地区学校学生的手机、电脑等设备配置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无法顺畅使用平台功能。此外,平台与学校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如教务系统、实训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存在壁垒,导致信息重复录入、数据不互通,增加教师工作量。这些技术障碍制约了模式的规模化应用,需要从硬件升级和技术适配两方面突破。
3.2 教师与学生适应问题
教师与学生对模式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应用效果。部分教师习惯传统“讲授+实训”模式,对数字化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不足,表现为不会制作微课、不善分析平台数据,导致模式应用流于形式。学生方面,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过度依赖教师督促,在平台上容易出现“挂课”“刷时长”等应付行为,影响学习质量。
3.3 解决策略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三方面推进解决:一是加强技术保障,学校应升级校园网络,确保带宽支持多人同时在线;协调企业捐赠或补贴学生设备,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平台与学校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开发接口实现信息互通。二是强化师资培训,开展“平台操作+教学设计”双轨培训,通过示范课、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建立教师互助小组,由骨干教师带动新手教师,分享应用经验。三是引导学生转变,通过“任务驱动+学分激励”提高学生参与度,如将平台学习时长、互动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宣传,明确平台数据仅用于教学改进,消除师生顾虑。通过多维度发力,使UMU平台“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真正服务于中职教育质量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UMU平台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具有显著优势与应用价值。虽面临一些问题,但通过合理对策可有效解决。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该模式,深化其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推动中职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徐升槐. 高校“ 教、学、评、管” 一体化平台构建与应用探索[J]. 大学教育,2024,(17):29-32+37.
[2]洪国榆,何思瑾.基于 UMU 互动平台的职业生涯规划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新教育,2019,(0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