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炉渣成分优化夹杂物去除效果的研究
常卓 李冲 王浩 段钊
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在现代高品质钢种的生产过程中,钢液洁净度已成为决定材料性能与服役寿命的核心指标。夹杂物作为影响钢材各向异性、疲劳强度及加工性能的关键因素,其数量、尺寸、形态与分布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一、精炼炉渣体系的热力学基础与成分调控机制(一)碱度对渣相反应活性与界面行为的影响
碱度作为衡量炉渣酸碱性质的核心参数,通常以 CaO/SiO2 比值表示,其高低直接决定了渣的脱硫能力与氧化物溶解度。高碱度渣富含自由 CaO,能够显著提升渣相的硫容量,促进钢液中[S]向渣相的转移。在热力学层面,硫的分配比( (Ls=[%S]/(%S) )随碱度升高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尤其当 CaO/SiO2 比值超过 3.0 后,Ls 值趋于稳定,表明脱硫效率达到平台期。然而,过高的碱度亦带来负面影响,如渣中自由 CaO 颗粒增多,易与钢液中的[Al]发生还原反应,生成 Al2O3 夹杂,反而增加钢液中固态夹杂物的生成风险。
(二)氧化镁与氧化铝的协同稳定作用
MgO 与 Al2O3 作为炉渣中常见的两性氧化物,其含量变化对渣系的相图结构与物理性能具有显著影响。MgO 主要来源于炉衬材料的溶蚀或人为添加,其在渣中的溶解度受碱度与温度制约。适量 MgO (质量分数 8%~12% )可有效降低渣对镁碳砖的侵蚀速率,因当渣中MgO 达到饱和时,形成 MgO-CaO 固溶体,抑制进一步的界面反应。此外, MgO 的引入可调节渣的粘度与熔化温度,改善其流动性,尤其在高温精炼条件下,有助于维持渣相的均匀性与反应连续性。 Al2O3 则主要来自钢液脱氧产物或合金添加,其在渣中的积累易导致高熔点矿物(如尖晶石、铝酸钙)析出,恶化渣的流动性。然而,当Al₂O₃含量控制在 15% 以下,并与 MgO 协同作用时,可促进生成低熔点的镁铝尖晶石固溶体,避免局部高熔点相的聚集。热力学计算表明,在 CaO-SiO2-Al2O3-MgO 四元系中,存在一个低粘度、高硫容量的“窗口区”,其成分特征为 CaO45%~50% , SiO212%~ 15% , Al2O310%~14% , MgO8%~12% 。在此区间内,渣相不仅具备良好的脱硫能力,且对夹杂物的捕获效率显著提升,体现了 MgO 与Al₂O₃在渣系稳定化中的协同效应。
二、夹杂物在渣-钢界面的迁移与转化机制
(一)夹杂物上浮动力学与渣相捕获效率
夹杂物从钢液内部向渣相的迁移过程受斯托克斯定律支配,其上浮速率与夹杂物粒径平方成正比,与钢液粘度成反比。因此,促进微小夹杂物的聚合长大是提升去除效率的关键。精炼炉渣通过提供异相形核核心与界面吸附位点,显著加速夹杂物的碰撞与聚合。当夹杂物接近渣-钢界面时,其能否被有效捕获取决于润湿角θ:当 Π)<90∘ 时,夹杂物易被渣相润湿并进入渣中;
时,则倾向于反弹回钢液。热力学分析表明,高碱度渣对 Al2O3 夹杂的润湿角较小,具备良好的吸附能力。然而,单一 Al2O3 夹杂表面能高,易发生团聚,但尺寸分布不均,部分微米级颗粒仍难以上浮。通过渣中 CaO 的缓慢溶解,可使 Al₂O₃逐步转化为低熔点的钙铝酸盐(如 12CaO⋅7Al2O3; ),该类夹杂物在钢液中呈液态,流动性好,更易聚合并与渣相融合。
(二)钙处理对夹杂物形态的改性效应
钙处理是精炼过程中调控夹杂物形态的关键手段,其本质是通过向钢液喂入金属钙或钙合金,使高熔点 Al2O3 夹杂转化为低熔点、球状的钙铝酸盐。该过程不仅改善了夹杂物的可塑性与上浮能力,还降低了其对钢材性能的危害。钙的分配受钢液氧势与渣中Al₂O₃活性控制。当钢中[O]较低且渣中 Al2O3 含量适中时,钙优先进入夹杂物内部进行改性;反之,若渣中 Al₂O₃活性过高,钙将优先与渣反应,生成 CaO⋅Al2O3 系化合物,降低钙利用率。因此,钙处理前的渣系预调至关重要。实验观察发现,在碱度为 4.0、Al2O3 含量为 12%的渣系下实施钙处理,钢中夹杂物由不规则的团簇状 Al2O3 转变为均匀分散的球形 12CaO·7Al₂O₃,尺寸集中在 5~10μm 区间,显著提升了其上浮速率与渣相捕获概率。此外,钙处理还可调节渣-钢界面张力,降低夹杂物脱离钢液所需的能量势垒,进一步促进其向渣相转移。
三、成分优化对夹杂物去除路径的系统调控
(一)碱度与硫容量协同下的脱硫-脱氧耦合机制
在精炼过程中,脱硫与脱氧并非独立过程,而是通过炉渣介质实现的耦合反应。高碱度渣不仅提升硫容量,还通过降低渣中 SiO₂活度,抑制 SiO2 对 Al₂O₃的稳定作用,从而促进 Al₂O₃向渣相转移。热力学计算表明,在 CaO-SiO2 -Al₂O₃三元系中,当碱度从 2.5提升至 4.0 时, Al2O3 在渣中的溶解度增加近一倍。这一现象源于高碱度下形成的CaO⋅Al2O3 -SiO₂复杂络合物对 Al2O3 的溶解能力增强。同时,脱硫反应生成的 S2- ⁻在渣相中与 Ca2+ 结合形成 CaS,若 CaS 过饱和,则可能析出并包裹 Al₂O₃颗粒,形成 CaS-Al₂O₃复合夹杂,影响其上浮。因此,需通过控制硫含量与碱度匹配,避免 CaS 的过度析出。实践表明,在目标硫含量低于 0.005% 的钢种生产中,采用分阶段碱度调控策略:初期使用中等碱度渣(
)进行快速脱硫,后期切换至高碱度渣( CaO/SiO2≈4.2 )以强化脱氧与夹杂物改性,可实现脱硫与脱氧的高效协同。
(二)多组分渣系对夹杂物演变路径的定向引导
现代精炼渣设计趋向于多组分复合体系,通过引入微量组分(如 CaF2 、 Li2O 、 Nao )进一步优化渣的物理化学性能。CaF₂可显著降低渣的熔点与粘度,改善流动性,但其挥发性强,易造成环境污染与炉衬侵蚀,故用量需控制在 3% 以内。Li₂O 与 Na2O 作为低熔点添加剂,可有效降低渣的玻璃化倾向,提升高温流动性,但成本较高,多用于特殊钢种生产。在多组分协同作用下,夹杂物的演变路径可被定向引导。例如,在含 Li₂O的渣系中, Al2O3 夹杂更易转化为液态锂铝酸盐,其密度低于钢液,上浮速率更快。热力学模拟与工业试验均证实,多组分优化渣系可使钢中全氧含量降低 15%~20% ,夹杂物总数减少 30% 以上,且尺寸分布向亚微米级偏移,表明其对夹杂物生成与去除全过程的系统调控能力。
结论
多组分复合渣的设计进一步拓展了渣系的功能性,实现了对夹杂物演变路径的定向引导。渣相在精炼过程中的动态演变需通过实时监测与调控予以管理,以确保其在整个精炼周期内保持高效的反应活性。最终,成分优化的精炼渣不仅提升了钢液洁净度,也为高品质钢的稳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琚永健,倪文,李颖,巴浩静,张思奇,李克庆.精炼渣-转炉渣-矿渣-脱硫石膏胶凝材料组成优化及协同作用机理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22,43(02):211-220.
[2] 尤廷晏, 夏青, 尹浩, 王成功, 高清寿. 铜精炼炉渣磨矿流程优化[J]. 黄金,2014,35(10):67-69.
[3]贾攀,曹玉良.南钢板卷厂精炼炉渣系优化试验[A]2014 年低成本炼钢共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河北省冶金学会、江苏省金属学会、山东金属学会、湖南金属学会、陕西金属学会,河北省冶金学会,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