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中国当代油画的地域特征

作者

陈静怡

邮编:610000

一、地域风土人情的视觉呈现

地域风土人情是承载着文化基因的文化表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当代油画的视觉形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景,迥异的人文习性和厚重的历史记忆,经过艺术家的观照提炼,就会变成辨识度高的视觉语言。下面主要从南北区域差异分析地域风貌是如何在油画中被转化成绘画形式和表现的。

中国南北方地域环境的不同给油画风景题材选择带来了不同的因素,展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乡土风情、都市人文等。生活在南北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现实生活常常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画作上,艺术家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描绘风景,在风景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地域文化就是画家以真实描摹的笔触来体现自己的创作主体性,画出作品的真实画面。北方艺术家比较多的是表现出一种雄浑的自然力和厚重的历史感,南方创作多是一种诗意化的情感表达。

例如北部画家刘迅的《黄土高原》,用暖褐色调描画了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笔触表现出真实的生活环境的体现,又是表现人和自然相对抗的一面。以客观素朴的笔触表现了西北大地上风景的阳刚特质。画家将黄土高原上的山体描绘成了黄褐色,并组织了画面的空间,所以使黄土高原更多了一种浑然一体之感。背景的蓝色彩用得比较重,以粗犷的方式去表现地表的状态。这种表现在于地理特征上的刻画,是北方油画对力量感的追求。

湖南画家罗尔纯的《西双版纳的雨季》,用强烈的色彩和笔触,描绘亚热带雨林雨季的美妙景致。画面的主色是浓淡不同的绿,辅色以土红、赭石等颜色,给人极为真切地营造出一片郁郁葱葱雨林所处的大地上的状态,形面雨丝弥漫,氤氲出大湿气,展现出一种大面积涂抹后显得格外丰满厚实的境界感。画家并未使用纤巧的工笔去描绘,而是使用十分凝重的块状笔触,将枝干组织起来,既有枝丫簇拥间的密意,又有枝干盈动而出的丰沛的生命气息。

中国南北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油画创作产生不同影响,在视觉上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系,根据地域特征视觉化呈现情况看,画家刘迅所作的《黄土高原》采用暖褐色整体铺就和粗砺的块面笔触突出了地势险要的大片裸露地表的地貌雄壮特点及块状体积感;罗尔纯的《西双版纳的雨季》将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茂密的生命力转化为诗意般的图式和色彩表达,并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在一种和睦相处的抒情意味。

二、地域文化特征的语言转换

地域文化特征的语言转换,是将传统表现转化成现代社会下不同类别的文艺作品重要手段之一。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拆解,可以以多种媒介为表意对象。但并不是对地域文化符号的直译式呈现,也不是媒介语言形式上的随意嫁接。从实际创作来看,它是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内部的分析、探寻不同媒介表达方式以及在创作观念上的突破后形成的当代创作表达形式,即以当代认知、阐释视角对地域性符号进行分解,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合成新的呈现形态和观照世界的方式。从手段上讲,这一路径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对传统符号的当代转译;二是媒介语言的跨界融合。

地域文化符号的借用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艺术家的运用实践实现意义更新。例如孙全义的《黄河从这里流过》,正是凝练苍劲的线条、斑驳陆离的色调使黄河磅礴、壮阔的气魄和宁地文化细腻委婉之美合二为一,画面通过以写意的方式展现黄河岸边的枸杞丰收的场景,并延续着诗人状物的情感线索,在这些自然景象之中加以自然之道或者说它具有生命的情感与活力。而在画面中,奔涌向前的黄河水与背后沉静淡定的枸杞树之间也构成一种相映成趣的关系:高高低低的树丛间生动有趣地散落着粒大晶莹的枸杞果。如此,不仅体现出“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自然恩赐,还有枸杞本身的意义象征。

这张“红色名片”是地域文化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画家用独到的洒点法来营构黄土高原沟壑之貌和黄河浪涛之动,以具象和抽象,创造了“塞上江南”这个多层次的形象,同时也契合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意象,把开摘枸杞者的形象并置于此图中,人似乎也回归到黄河流域的人类共同体中,身上负载着黄河人的命脉传承,体现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地理景观、人文符号与艺术语言汇聚起来,构成了这条偏离传统地域叙事之外,探索华夏精神内核的一条长路。

三、地域技法与材料的特色运用

地域性的独特自然条件和独特的产业资源条件养育出别样的绘画技法、别样的油画面材的选择,“因地制宜”是油画创作者看重的智慧。

地域技法和物材特色是自然条件、文化环境赋予的创造能力,是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中产生的材料本性与技法特性,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的直接作用下发展的针对某一地区的艺术家群体所具有的技术特点,是对地区性的特点转化而来的视觉语言的内部逻辑。

从材料上来说,气候的特点以及物产资源的条件是基本物质基础。湿热气候要解决的如是画布霉变的问题和颜料枯燥速度慢的问题,通过改进媒介剂或是将材料做好防潮处理,令材料特性适应气候条件。利用该处理法,能够使油画颜料在潮湿环境下的干燥速度得到提升,并且也起到了一定延缓其变质的作用,可以使油画画作具有滋润并且半透明的效果。

我们再看丁方的《瑰丽山峰》,以赭石、土黄、铁锈红为主调,大量使用粗颗粒矿物颜料混砂矿物颜料,再用厚涂、堆砌等技法呈现类似黄土高原风化状貌的地貌肌理,这幅作品还描写了西北高原的地方特色和材料试验,在形式上将矿物颜料的沙质感与油画颜料的结晶感在一处并置加以杂糅,在色相上则直接选择了西北地区贺兰山的赤铁矿和河西走廊的赭土作为颜料的配方来源,形成了“就地取材”创作模式,在避免了因气候干燥而引起的油画颜料开裂的问题基础上,也将岩石的物态转化为地域文化表征的视觉形态,画面上一派刀劈斧凿的笔法,宛如祁连山褶皱之脉纹走向一般。

此次《瑰丽山峰》描写的一不是具体的西北高原某处细节山水,而是提炼出来的地域特征,在这里,丁方再度重申着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形式即内容”这个概念,地域技法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手段的选择,同时还是视觉化地域特征。

四、结语

地域性特征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地理空间、文化记忆以及政策导向是核心动力,南北地域、画材技法革新以及传统绘画方式蜕变等则是具体的体现方式。通过多角度分析表明,地域特征既是自然与人文的地缘标识物,也是文人意识的文化建构场。且可从凸显地域特色出发,加强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互鉴,打造具有特色的生存生态环境以及进行语言实验来助推中国油画更广泛地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池颖红.地域胜境写意闽北[J].美术观察,2024,(05):150-151.

[2] 韩 丁虎. 地 域性 特征 在当 代 油画 创作 中的 分析[J]. 中学 地理 教学参考,2022,(22):109-110.

[3]唐萍.当代西部油画诗性美学的表现形式及特征[J].美术,2020,(10):25-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