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成春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650106

摘要:生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承载着培养医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双重使命。本文基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探讨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路径,通过重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等策略,实现生理学课程从“专业育人”向“全人教育”的转型。实践表明,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伦理辩论等教学法,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32%,社会责任意识强化显著。研究为医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理学;教学改革;医学教育;立德树人

引言

新时代医学教育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应对生物医学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另一方面亟需回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医学人才人文素养的迫切需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在《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1]”(WFME, 2015)。生理学作为揭示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然而传统生理学教学存在显著问题:教学内容偏重知识灌输、过度聚焦细胞分子机制,忽视对生命伦理、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评价体系偏向量化考核,弱化价值塑造功能。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本研究通过系统设计思政融入路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基于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逻辑链条[4],通过系统化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策略创新,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生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家战略层面的必然要求

《健康中国战略研究报告(2020-2035)》指出,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虽达3.0人,但基层医疗人才人文素养缺失问题突出[5]。新冠疫情期间,某省三甲医院调查显示,87%的医疗纠纷源于医患沟通障碍,折射出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培养的短板。生理学作为医学生首门接触的人体机能课程,肩负着塑造职业价值观的关键使命。

(二)医学教育本质的内在逻辑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强调“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平衡发展”,生理学作为基础桥梁课程具有独特育人优势。梅洛-庞蒂在《行为的结构》中强调:“生命体的功能活动本质上是意义生成的过程”[6]。这一哲学观点启示我们,生理学教学不应停留于机械的功能描述,而应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价值内涵。例如,在讲授神经调节时,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动态平衡,可隐喻“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三)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知识建构需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个体认知与社会文化的交互[7]。对我校医学院300名本科生的调研显示,62%的学生认为“生理学知识与现实医疗实践存在割裂感”。这要求教师将临床案例、社会热点等情境要素融入教学,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表明,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应在认知建构中同步发展[8],生理学现象的解释需融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二、思政元素的系统化挖掘路径

(一)课程目标重构

构建包含知识、能力、价值的“三维目标体系”:(表1)

知识维度:掌握生命活动机制

能力维度: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价值维度:树立生命至上理念、科研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担当

(二)教学内容的多维映射

开发“生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矩阵”,实现知识点-思政点-育人目标的精准对接(表2)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1. 案例教学法

引入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研究青蒿素的案例,剖析科学探索精神与家国情怀。

2. 情境模拟法

设计“高原缺氧生理反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驻边军医的职业价值。

3. 议题辩论法

围绕“基因编辑技术边界”开展伦理[10]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案例:呼吸生理学教学中的思政融合

1. 知识讲解

通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阐释“部分与整体”的哲学关系。

2. 延伸讨论

结合钟南山院士[11]团队新冠疫情防控实践,分析呼吸系统研究的社会价值。

3. 实践任务

要求学生设计社区呼吸健康科普方案,强化服务基层意识。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量化评估数据

通过两轮教学实践,课程问卷调查显示:

职业认同指数从改革前的3.2(5分制)提升至4.1

92%的学生认可“生理学知识具有人文价值”,增强了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

85%学生能主动关联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

(二)质性反馈分析

学生课程反思日志高频词云显示:“生命敬畏”(出现频次428次),“科研诚信”(365次),“基层医疗”(297次)。典型案例:某学生在学习呼吸生理后,主动参与社区COPD筛查项目,并设计方言版健康手册。

(三)现存问题与改进

1.评价体系局限性

当前思政成效评估多依赖主观评价,需开发“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量化工具。

2.教师发展瓶颈

青年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合格率仅68%,亟待建立“医学-教育学”跨学科培训机制。

3.资源建设缺口

思政案例库更新速度滞后于医学发展,建议构建动态化案例众筹平台。

结语

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需遵循“盐溶于水”的融合原则,通过科学设计将价值引领渗透到知识图谱中。这种改革不仅提升课程的思想深度,更助力培养“仁心仁术”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是医学教育范式的革新。通过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融入知识传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教学情境,我们成功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化学反应”。这种改革不仅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更通过“浸润式”育人模式,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思政教学、跨课程思政链条构建等新方向。

参考文献

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WFME Global Standard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EB/OL].(2015修订版)[2023-12-01].https://wfme.org/standards/

2.FreireP.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73.

3.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06-01.

4.钟秉枢,张志勇.“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3):12-17.

5.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健康中国战略研究报告(2020-2035)[R].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6.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姜志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9-131.

7.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86-90.

8.王竹立.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知识演化与学习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2):3-11.

9.屠呦呦.青蒿素类抗疟药研发历程与启示[J].科学通报,2017,62(18):1942-1948.

10.DennisA,et al.Integrating Bioethics into Physiology Education:A Case-Based Approach[J].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2021,45(4):712-718.

11.钟南山,李兰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医学人文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3):96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