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北斗导航的FPGA硬件抗干扰逻辑设计与验证
柳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068
引言
卫星导航系统军事与民用领域重要性持续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中,干扰信号常造成定位精度下降甚至信号中断,北斗导航系统我国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稳定运行和抗干扰能力直接关联国家安全与关键应用可靠性,传统抗干扰手段多依赖软件算法,实时性和资源占用存在不足。近年 FPGA 凭借灵活并行处理能力和可定制性,成为硬件抗干扰研究重点方向,本文计划硬件层面探索抗干扰逻辑设计与验证,为北斗导航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提供更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北斗导航系统面临的干扰问题与挑战
北斗导航系统在全球卫星导航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应用范围广泛覆盖国防建设的精准调度、交通运输的路径规划、精密测绘的地形还原、应急通信的信号传递等关键领域,复杂电磁环境里,干扰问题始终是影响北斗信号接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带内窄带干扰的特定频段渗透、宽带噪声干扰的全域信号覆盖、欺骗式干扰的虚假信息植入、脉冲式干扰的瞬间能量冲击等常见形式,会在不同频段区间和不同信号特征维度上破坏接收机的捕获灵敏度与跟踪连续性。战术环境的特殊场景中,敌对方可能借助高功率干扰设备对北斗导航的核心频点实施持续压制,由此导致接收机前端的信噪比出现骤然下降,造成定位结果的精度发生大幅降低甚至出现完全失锁的状况,传统依赖软件滤波的信号净化或后处理的误差修正等抗干扰手段,难以满足实时性的严苛要求,高速动态目标的快速移动过程中或关键时效性任务的紧急执行阶段,更容易暴露其响应存在的延迟问题与数据处理时的瓶颈限制。
干扰强度和形式不断演化,北斗接收机设计需同时纳入多种威胁考量,宽带噪声会整体覆盖信号频谱,让有用信号彻底被淹没;窄带干扰则集中于某一频点形成峰值效应,对码跟踪环和载波环的稳定构成严重影响,伪造信号的欺骗干扰隐蔽性更突出,能在接收机毫无察觉时悄然篡改测距信息,进而造成用户定位出现偏差。这些干扰特征复杂,传统信号检测方法已难以有效区分真实信号与干扰信号,硬件层面的抗干扰策略拥有并行性和低延时的显著优势,正成为应对这一系列挑战的重要突破口。
北斗系统未来应用场景将更趋多元,自动驾驶、无人机集群、智能交通、国防作战,对定位精度和系统可靠性要求显著提高,接收机需有强大信号捕获能力,干扰环境中也要保持持续工作稳定,有限硬件资源条件下实现抗干扰逻辑高效部署,是导航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FPGA 平台灵活且可编程,可实现实时频谱分析、快速干扰识别与自适应抑制,为北斗导航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二、基于 FPGA 的硬件抗干扰逻辑设计与实现
硬件抗干扰逻辑设计中,FPGA 的并行处理架构和可重构特性展现独特优势,硬件层实现信号快速采集与处理,干扰识别与抑制的实时性能显著提升,设计框架包含前端数据采样模块、频谱分析模块、干扰检测模块以及自适应抑制模块,数据采样模块负责对射频前端下变频后的中频信号实施高速采样,确保后续处理链路能获得足够时间和频率分辨率。频谱分析模块多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凭借 FPGA 的并行计算资源完成输入信号实时频域监测,借此识别窄带或宽带干扰特征,在此基础上,干扰检测模块运用能量判决、相关性检测等方法快速定位干扰类型,随后将信息传递给抑制模块,使其采取针对性措施应对。
抗干扰逻辑实现中,硬件资源优化是核心环节,FPGA 内部逻辑单元、DSP 模块和存储资源有限,设计者需在信号处理精度与资源消耗间权衡,频谱分析可采用分段 FFT或滑动窗口方法降低硬件开销,保持对频谱能量的敏感性,自适应滤波器设计要结合定点运算优化和流水线结构,确保高采样率条件下满足实时运算要求。提高抗干扰鲁棒性可引入多级判决机制,将时域滤波与频域抑制结合,形成协同处理结构,在复杂干扰场
景下保持对有用信号的有效提取。
逻辑设计过程中,系统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必须纳入考量,北斗系统频段持续拓展,信号体制不断更新,抗干扰逻辑需具备足够灵活性,以适配未来各类应用需求,FPGA平台天然支持模块化设计,研究者可依据干扰环境差异,快速重构硬件逻辑,达成定制化抗干扰功能。设计中还需重视低功耗特性,尤其在无人机、车载终端等对能耗敏感的应用场景,通过时钟门控、低功耗逻辑映射等手段降低整体功耗,提升系统实用性,硬件抗干扰逻辑的实现,不仅是功能设计的完成,更要在系统级别确保稳定性与可靠性,为后续验证与应用筑牢基础。
三、抗干扰逻辑的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实验验证环节,需构建包含多种典型干扰源的测试环境,以此全面评估 FPGA 硬件抗干扰逻辑的有效性,实验一般涉及宽带噪声干扰、窄带连续波干扰、脉冲式干扰以及伪造信号干扰等情境,实验平台中,借助信号源模拟不同干扰特征,将其叠加到北斗导航信号上,再输入 FPGA 抗干扰处理模块。验证过程,着重考察信号捕获率、载波跟踪稳定性、伪距测量精度以及系统响应延时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强干扰条件下,采用硬件抗干扰逻辑的接收机能够有效抑制干扰功率,提升信号信噪比,维持定位解算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性能分析中,实验结果显示基于 FPGA 的抗干扰逻辑能在毫秒级时间尺度完成干扰识别与抑制,较纯软件方案大幅缩短处理延迟,这种实时性对高速运动平台意义重大,像导弹制导、无人机导航以及智能交通应用,都要求接收机快速响应外部干扰并保持稳定工作。资源消耗方面,合理优化的硬件逻辑设计能在较低逻辑单元和存储占用率下实现高性能抗干扰,证明其在嵌入式设备中具备良好工程应用潜力,对比实验还能看出,多级判决机制在不同干扰类型下表现出更强鲁棒性,为抗干扰逻辑实际部署提供了可行依据。
进一步研究中,得从工程应用角度仔细考察抗干扰逻辑的长期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像高温、低温、强振动这类极端环境条件下,FPGA 抗干扰逻辑的稳定性会直接关系到导航系统是否能够可靠运行,面向未来各类应用需求,还应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方法与 FPGA 硬件逻辑相融合,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干扰模式开展预测和分类工作,以此进一步提升抗干扰效果。经过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能够发现,基于 FPGA 的硬件抗干扰逻辑不仅可以解决北斗导航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时抗干扰问题,还为导航接收机的体系结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结语
本文围绕北斗导航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面临的各类干扰问题,提出基于 FPGA 的硬件抗干扰逻辑设计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其实际性能与实用价值,该方案在保证较低资源消耗和功耗的前提下,能够显著提升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与定位精度。频域滤波、时域自适应和多级判决机制协同作用,让 FPGA 在卫星导航抗干扰领域充分展现工程优势,这项研究不仅为北斗导航接收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具体参考路径,也为未来多源复杂干扰环境下的卫星导航系统稳定运行奠定了扎实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强,陈俊峰.基于 FPGA 的卫星导航接收机抗干扰算法研究[J].导航与控制,2022,21(4):87-94.
[2]韩雪松,周立新.北斗系统复杂电磁环境下干扰抑制技术探讨[J].中国卫星导航,2023,14(2):52-60.
[3]孙文博,高丽娟.面向实时应用的 FPGA 抗干扰硬件架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应用,2021,47(9):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