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航气象观测中云高云量自动识别的精度提升方法研究

作者

沈小刚

民航西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观测室 710082

、民航云高云量自动识别的现存问题

1.1 复杂天气干扰导致数据失真

雾霾、降水、沙尘等复杂天气会破坏自动观测设备的探测环境,引发数据失真:一是激光云高仪受雾霾影响显著,激光束在雾霾粒子中发生多重散射,无法精准定位云底位置,当能见度低于 1000 米时,云高识别误差可达 30%-50% ;二是降水天气下,雨滴会遮挡全天空成像仪的镜头,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薄云与降水粒子难以区分,云量计算值比实际值偏低 15%-20% ;三是沙尘天气会改变大气辐射特性,毫米波雷达接收的云回波信号夹杂沙尘回波,易将沙尘层误判为云层,导致云高识别出现 “虚假高值”。

2.2 传统识别算法适应性不足

现有自动识别算法对特殊云系与复杂场景的适应性较弱:一是针对薄云、碎云的识别能力不足,传统阈值法难以区分薄云与晴空背景,导致云量漏判;二是云高计算算法未考虑 “云底高度动态变化”,如积云在发展过程中云底高度每小时可变化 50-100 米,固定采样频率的算法无法实时捕捉变化,导致数据滞后;三是算法未融入民航场景特性,如机场终端区存在的 “人工光源” 会干扰全天空成像仪的图像采集,传统算法易将光源误判为云区,影响云量计算精度。

2.3 多设备数据协同融合缺失

激光云高仪、全天空成像仪、毫米波雷达等设备各有探测优势,但当前缺乏有效协同机制:一是设备数据格式不统一,激光云高仪输出 “距离 - 回波强度” 数据,全天空成像仪输出 “图像像素” 数据,毫米波雷达输出 “高度 - 反射率” 数据,难以直接融合;二是数据权重分配不合理,如仅依赖激光云高仪数据计算云高,未结合毫米波雷达的高空云探测能力,导致中高空云识别缺失;三是数据校验机制不完善,当不同设备数据偏差超过阈值时,缺乏自动校验规则,无法确定最优数据,只能依赖人工判断,降低观测效率。

三、云高云量自动识别精度的提升方法

3.1 优化数据预处理流程,降低环境干扰

通过 “信号净化、图像增强、异常值剔除” 三步预处理,减少复杂天气对数据的干扰。针对激光云高仪,采用 “小波变换去噪算法”,对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剔除雾霾、沙尘导致的散射噪声,保留云底回波特征。对全天空成像仪采集的图像,采用 “Retinex 图像增强算法”,校正雾霾、降水导致的图像对比度下降,增强薄云与晴空背景的差异;建立 “多维度异常值判定模型”,输入云高云量数据的 “时间连续性”、“设备一致性”、“气象关联性”,自动剔除异常数据,确保输入识别算法的数据质量。

3.2 改进识别算法,增强场景适应性

(1)云量识别算法改进:采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算法(U-Net++)”,替代传统阈值法。通过构建包含 “晴空、薄云、中云、厚云、降水” 五类场景的民航云图数据集(,训练模型学习不同云系的图像特征,实现云区与非云区的精准分割;同时,引入 “云量动态修正因子”,根据太阳高度角(如夜间太阳高度角低,云图亮度低)调整分割阈值,避免昼夜差异导致的误差,该算法使云量识别准确率从 75% 提升至 90% 以上,薄云识别漏判率降低 30% 。

(2)云高识别算法改进:针对云底高度动态变化问题,采用 “实时序列分析算法(LSTM)”,以激光云高仪 5 秒 / 次的高频采样数据为输入,学习云底高度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 1 分钟内的云高值,减少数据滞后;针对中高空云识别缺失问题,融合毫米波雷达数据,建立 “分层云高计算模型”—— 高度 <2000 米时,以激光云高仪数据为主(权重 70% ),毫米波雷达数据为辅(权重 30%% );高度 >2000 米时,以毫米波雷达数据为主(权重 80% ),激光云高仪数据为辅(权重 20% ),实现全高度范围云高精准计算,中高空云识别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

3.3 构建多设备协同融合体系,提升数据可靠性

建立 “数据标准化 - 权重动态分配 - 交叉校验” 的多设备协同机制,整合激光云高仪、全天空成像仪、毫米波雷达数据。参考《民用航空气象数据交换标准》,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规范,将激光云高仪的 “距离 - 回波强度” 数据、全天空成像仪的 “图像像素” 数据、毫米波雷达的 “高度 - 反射率” 数据,转换为 “时间 - 高度 - 云特性”的标准化三维数据集,实现数据互通。基于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设备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精度表现 —— 如晴天时,激光云高仪云高识别精度达 90% ,权重分配为 60% ;降水天气时,毫米波雷达精度达 85% ,权重提升至 70% ;通过实时气象条件动态调整设备权重,确保融合数据的最优性。设置 “数据偏差阈值”(如云高偏差≤15% 、云量偏差 ≤10%. ),当多设备数据偏差在阈值内时,输出融合结果;当偏差超过阈值时,自动启动 “三级校验”:一级校验、二级校验、三级校验,避免错误数据输出,校验机制使数据可靠性提升至 98% 以上。

3.4 建立模型动态校准机制,保障长期精度

为避免设备老化、环境变化导致的识别精度下降,构建 “定期校准 + 实时反馈” 的动态校准体系:每月开展一次设备校准,采用 “标准靶标法”—— 在已知高度(如 500米、1000 米、2000 米)设置激光反射靶标,检测激光云高仪与毫米波雷达的识别误差,调整设备参数;对全天空成像仪,采用 “标准云图比对法”,将采集图像与国际标准云图对比,修正图像采集偏差,确保设备基础精度。建立 “精度反馈模型”,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识别数据对比,计算误差值;当误差连续 3 次超过阈值时,自动调整识别算法参数(如 U-Net++ 的分割阈值、LSTM 的预测系数),实现模型动态优化,长期维持识别精度稳定。

四、实验验证与效果分析

为验证上述提升方法的有效性,以某国际机场(4E 级)为实验场景,选取 2024 年3-4 月的观测数据开展实验,对比优化前后的识别精度。对照组在晴天、雾霾、降水天气下的云高识别误差分别为 8% 、 35% 、 28% ;实验组对应误差降至 5% 、 12% 、 15% ,平均误差从 23.7% 降至 10.7% ,达到民航 “云高观测精度 ≤15%3 的标准。对照组在薄云、厚云、降水天气下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 60% 、 85% 、 70% ;实验组对应准确率提升至 88% 、 95% 、 85% ,平均准确率从 71.7% 升至 89.3% ,满足民航 “云量观测准确率≥85%3 的要求。对照组因异常数据导致的中断时长日均 1.5 小时;实验组通过异常值剔除与交叉校验,中断时长日均 0.3 小时,数据连续性从 93.8% 提升至 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