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中地下综合管廊的绿色施工方法探索
楼国锋
浙江金众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省 杭州市 311100
中图分类号: TU99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绿色施工不仅仅是一种环保意识的体现,更是一种以科技为支撑的系统工程管理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组织施工过程,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施工扰动最小化和环境友好最大化。对于地下综合管廊这种施工周期长、涉及面广、技术集成度高的市政工程项目而言,绿色施工技术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可操作性强的绿色施工技术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为提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绿色建设水平提供借鉴。
1 地下综合管廊的基本概念与建设特点
地下综合管廊是集城市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热力等管线于一体的地下通道工程,旨在实现市政管线的集中布局与统一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维护便捷性,避免反复开挖造成的资源浪费。其建设具有显著特点:一是多专业交叉性强,涉及土建、电气、管道、通信等多个领域,要求各专业间高效协同配合;二是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大,通常需穿越交通要道和密集城区,涉及征地、迁改等复杂因素,组织难度高;三是对环境影响大,施工过程中易引发扬尘、噪声、污水排放等问题,若无有效措施将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与生态环境;四是安全要求高,由于作业空间封闭、交叉作业多,稍有疏忽便可能导致坍塌、燃爆等事故,因此需严格落实安全技术规范和风险管控机制。
2 地下综合管廊绿色施工技术实践探索
2.1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在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过程中,节能减排是绿色施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环保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从施工设备的选择入手,大量采用电动、液压等高效低能耗的工程机械来取代传统高污染的柴油动力设备,不仅有效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燃油消耗,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噪音和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了作业环境。其次,在施工组织与流程管理方面,广泛应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与空间分析,不仅能够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中的碰撞与冲突点,优化作业顺序与资源调配,还可以在项目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施工策略,避免无效作业和材料浪费,全面提升施工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此外,在光照充足或地形条件适宜的区域,建议在施工现场积极引入太阳能照明装置、风力微型发电设备等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以替代部分临时供电需求,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提升项目的能源自给能力。这些节能与减排举措的协同实施,不仅有助于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低碳运作,也将为今后类似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提供绿色施工的可复制样板,更好地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2.2 噪声与扬尘控制技术
噪声与扬尘污染是地下管廊施工中不可忽视的环保问题,尤其在靠近居民区和商业区时更需高度重视。为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施工单位应在工地四周设置合理高度的围挡,并在重点区域安装降噪屏障或吸音材料,减少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外泄。同时,针对扬尘问题,应采取多点喷淋降尘系统,自动化装置可根据环境湿度与作业强度进行智能洒水,保持作业区湿润状态,显著抑制粉尘扩散。在易裸露区域,如弃土堆或待施工地面,应及时覆盖绿色防尘网,防止尘土被风扬起。此外,在运输通道上设立车轮冲洗平台,确保进出车辆不带泥出场,进一步降低尘源扩散风险。以上多措并举,可确保施工活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符合绿色施工标准。
2.3 水资源节约与污水处理
绿色施工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旨在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首先应优先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洗车水、设备冲洗水、混凝土搅拌冲洗水等进行集中收集与物理或化学处理,再回用于现场洒水抑尘、道路清洗、机械冷却等非生活用水场景,达到节水与减排的双重目的。其次,为应对降雨频繁地区的施工环境变化,应设置完善且独立的雨污分流系统,防止雨天施工污水横流、污染外部水体,确保雨水可直接排放,污水则经沉淀池、隔油池或移动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再统一处理或有组织排放。在盾构、顶管、桩基等工艺中产生的泥浆数量庞大且成分复杂,应配置专门的泥浆分离净化系统,对其进行絮凝、压滤和固液分离处理,净化后的水可重新配制泥浆循环使用,残余泥饼则按其物理特性进行安全填埋或二次利用,如用于道路回填、地基改良等。通过以上措施的系统化执行,施工现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也有效减少了对周边水环境的扰动,体现了绿色施工在实际工程中的可持续价值。
2.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弃土、废旧混凝土及废钢材等建筑垃圾,若不加以分类处理,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施工单位应提前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弃土部分可经筛选后,用于现场回填、道路铺设或景观绿化基础材料,有效减少外运与填埋压力。废弃混凝土通过破碎处理后,可制成再生骨料,用于非承重结构施工或路基基层材料,减少新材料消耗。而施工中产生的废旧钢筋、模板等金属材料,需按规格集中回收,通过熔炼或再加工循环使用,不仅节约资源,还可减少碳排放。资源化利用的推广,不仅降低施工成本,也体现了项目在绿色发展上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管理能力。
2.5 智能化施工管理
随着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正在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升级。引入 BIM+GIS 系统,可实现施工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施工方可通过三维模型清晰掌握各专业管线的空间关系,减少设计变更与施工冲突,提高整体协同效率。同时,安装远程环境监测系统,在施工现场实时采集并上传空气质量、噪声分贝、水质变化等关键环境数据,便于施工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做出响应调整。通过智能调度平台整合施工进度、人力资源与设备使用情况,实现按需分配,最大限度避免设备闲置与重复作业,提升施工组织的科学性与资源利用效率。智能化管理的推进,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与进度控制能力,也为绿色施工的高标准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结束语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施工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生态友好性。通过系统性地应用节能、环保、智能等绿色施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向绿色转型。尽管当前仍面临诸如技术落地难、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但随着政策支持的加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绿色施工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郑廷敏.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8039.
[2] 徐 晓 丽 . 绿 色 施 工 技 术 在 城 市 地 下 综 合 管 廊 中 的 应 用 框 架 [J]. 居舍,2021,(23):73-74.
[3]林天. 市政工程地下综合管廊防水施工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