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许衡英
衡南县龙溪桥水库管理所 湖南衡阳
引言
信息化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实时监测、智能分析等能力,成为推动水利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其为水利建设与管理注入新活力,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决策科学性,在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极为重要。
1 在水利工程中应用信息化的优势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点非常显著。这些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改变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把多种多样的平台或网络系统结合起来,达到对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管理的目标,运用软件或系统中硬件的兼容模式,能够使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丰富多样,使以前老式简单的水利工程管理方式得到替换,同时也加强了与人民大众的沟通交流。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加强对整个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使人民大众更加了解并熟知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按时将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反映给人民大众,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口碑。信息共享的实施不仅局限于人民大众这一方面,其还能够统一整理各种资源,可以快速获得水利方面的各种数据资料,提高水利管理工作的实施水平,也能够节约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不必要的开支。通过搜集、整理、统一各项数据,能够使最终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例如,采用遥感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熟知水利实施的状况,使水利工程的资料搜集效率及结果正确性得到提升,有利于加强水利决定策略的准确性,运用恰当的水利决定策略,促进水利管理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总的来说,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水利工程整体实施效率,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2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2.1GPS 技术
在现今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GPS 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与普及。运用 GPS 技术,能够对相关资料信息展开搜集,并创建出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系统。在以往的水利工程管理方式中,信息的搜集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来实现,这种管理方式会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产生制约。对其他方面也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也就对整体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产生了威胁,运用 GPS 技术就可以达到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性检测的目的,还能够确保所搜集信息资料的准确性。首先,要确保测试设备的完整。GPS 技术主要应用于单双频,并且在其他的检测机器中,对精确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入资金方面也不一样。其次,在运用不同的检测方式时,还要更加关注各个注意事项,保证工作能够高效地展开。在进行静态检测时,主要还是以检测的目标为出发点,将控制网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各个检测点之间能够相互联系。为了增强测验的准确度,应以管控工作为前提,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标准与规范展开实施。
2.2 计算机辅助管理(CAM)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CAM 技术用于项目进度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跟踪项目实际进度,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建立成本管理模型,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费用进行预算、核算和分析,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在质量管理方面,利用质量管理软件,对工程质量检测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进行整改,保障工程质量。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CAM 技术用于设备管理、物资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对水利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维护管理,记录设备的维修历史和保养计划,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在物资管理方面,利用物资管理软件,对工程物资的采购、库存、领用进行管理,优化物资配置,降低物资成本。在人员管理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信息、培训、绩效等进
行管理,提高人员管理效率。
2.3 网络通信技术
有线网络通信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如以太网。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心和集中监测区域,通过铺设以太网线路,构建高速稳定的内部网络,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管理区内,利用以太网将各个监测站点、办公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数据传输网络,保障了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数据通信需求。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及。4G、5G 网络以其高速率、低延迟的特点,为水利工程的远程监控和移动办公提供了便利。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可以通过 4G 或 5G 网络,利用移动设备实时上传施工数据、接收工作指令,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偏远地区的水利设施监测中,5G网络的大连接特性能够满足大量传感器数据的实时传输需求,实现对水利设施的全方位、实时监测。
2.4 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模拟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系统操作者思维及行为进行动态化模拟的行为。仿真技术也可称之为模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其他技术的有机结合。水利工程开展施工前,企业需要预先评估施工期间可能遇到的风险,并采集相关工程参数,经由全方位分析后,确认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及时制订对应的风险预案。同时,利用仿真模拟确认应对方案的有效性,并根据结果不断进行完善。如此一来,一旦在施工中出现风险便可以及时应对。仿真技术可以改善风险预案方案,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施工现场,包括天然气、管道铺设等情况,使施工方案设计者对施工现场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并据此对施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此外,管理人员利用仿真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现场仿真,有益于管理人员及时发觉工程施工可能引发的突发危险,预先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突发风险的负面影响。仿真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大幅缩减了工作人员的计算量及工作强度,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效率,保证工程管理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2.5 远程监控技术
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系统通常由前端监测设备、数据传输网络和监控中心组成。前端监测设备包括各类传感器(如水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等)和摄像头,负责采集水利工程的运行数据和现场图像信息。数据传输网络采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将前端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则由服务器、监控软件和显示设备等组成,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分析,并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管理人员,实现对水利工程的远程实时监控。在架构方面,可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将系统分为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数据采集,网络层实现数据传输,数据层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监控和管理功能。这种架构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强的特点,便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结语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已初步显现成效,然而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加大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信息系统的构建,培养专业人才,并强化跨部门的协作,以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的深度融合,推动水利工程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吕伟,居云.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长江信息通信,2022,35(10):116-118.
[2] 王建忠.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28):185-187.
[3] 李良琦.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