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赵宁
身份证号码:210902198604212512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交通流量激增,传统交通运输管理模式面临效率低、响应慢等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路径,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能实现信息实时交互、资源优化配置,对提升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智能交通系统、出行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技术应用中的协同性、安全性等问题仍待解决。
一、相关概述
1.1 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核心,融合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体系,其本质是通过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与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从技术构成来看,它涵盖数据感知层的各类传感设备,负责捕捉物理世界的动态信息。网络传输层的通信技术,支撑信息的实时交互;数据处理层的算法模型,实现信息的深度挖掘;以及应用层的各类系统平台,将技术能力转化为具体服务。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三点:一是互联性,通过网络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设备、跨系统的信息互通;二是智能化,借助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替代部分人工决策;三是动态性,能够实时响应环境变化,快速调整运行状态。这些特征使信息技术成为破解复杂系统管理难题的重要工具。
1.2 交通运输管理的目标与需求
交通运输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运输体系。高效性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拥堵与延误,提升客货运输周转效率;安全性聚焦于预防事故,保障人员与物资运输过程的稳定可靠;绿色化则强调降低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交通运输管理对信息技术存在多维度需求:在实时性方面,需要动态掌握路网流量、车辆状态等信息,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在协同性层面,要求打破部门、区域、运输方式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处置。在预见性上,需通过数据分析预判交通态势,提前采取疏导或防控措施。这些需求直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的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交通信息采集与监测
智能化交通感知体系。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车辆、设备信息以及相关传输数据的全部采集,采用线圈传感器、智能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全方位收集道路上各种车流、人流的信息,对突发事件以及事故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智慧型公共交通系统通过车载GPS 定位器以及在车站安装的公交线路客流自动收集监测器,记录公交、地铁的位置等信息及实时动态数据;在道路物流上,安装了卫星定位器并内建传感器测量货运货车的实时位置及运输情况,另外可以添加车载货物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记录相关信息。所有收集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并输入到数据总线中,再通过大数据管理设备中的集成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生成一套动态更新的道路、公交、货运等实时交通动态大数据图。
2.2 交通调度与指挥
智能交通是数据支持的从经验导向向数据导向转变的趋势,这实质上是信息革命赋予交通管理调度新的提升动力: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道路信号灯联网控制中,根据不同交通流量实时情况,实现实时的信号配时控制,实现道路信号灯之间交叉错时放行避免交叉交通拥堵;在高速公路管理的智能管控中,也可以实现不同的车流状态下发给高速入口处的控制信号,控制入口处的分时限流,并针对异常情况,基于网络云端计算控制合理改变走行路径。“车与站”的联网调度控制,依托一定的计算模型,可根据实时的客流特征与平均满载率,计算得到城市内交通时刻表,可在早晚忙高峰时段动态调整临时“加班”,在平峰时段进行时刻表间隔微调,减少空车发车班次。
2.3 出行服务与信息发布
大数据改变了人民群众出行的信息传递以及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了多层次的服务系统。用户可以利用 APP 信息平台、乘坐公交列车、地铁轨道交通可浏览实时的公交、地铁到站信息以及公交车辆拥挤程度,为用户选择快捷方便的交通方式;利用电子票务信息平台,查看高铁列车、长途汽车等出发到达信息、车票信息等进行选择、预订、换取,实现出行票务“无纸化”购票、检票;利用车辆运行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可发布各类运价信息以及寻车信息,减少车辆运输空载往返的距离,获得最佳的出行线路,且可查看沿途服务区的信息。
2.4 运输安全管理
信息科技构筑了运输安全风险全过程的安全防火墙。针对行车安全监控而言,车载信息监控装置监测司机违规驾驶状态,如有超速、疲劳驾驶等情况会自动提示、报警纠错;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来说,还有具有防泄露、防温高功能的车载安全探测器,一旦泄露或温高异常将自动触发预警报警信息并上报事故地点。对道路桥梁隧道安全监测而言,桥隧安全监测结构传感器监测桥隧结构位移等参数,超前监测桥隧结构可能的安全事故,当处于气象灾害等级级别天气时,气象监测装置与路网协同预警,发布雨雪雾大风等警报信息,同步管控警示措施如限速、封闭等。针对事故处理而言,基于信息科技将能迅速判定事故责任、违规取证,同时通过事故数据的持续采集、分析为管理策略的优化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减少事故安全风险发生概率。
三、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应用中存在多重阻碍。技术层面,不同区域、部门的系统标准不一,数据格式与接口不兼容,导致跨领域数据共享困难,形成信息孤岛,影响整体调度效率。安全风险突出,交通数据包含大量敏感信息,易遭网络攻击,且设备故障可能引发数据失真,干扰管理决策。管理层面,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交通、公安、气象等部门的技术应用各自为政,应急联动时存在流程壁垒。部分基层单位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系统效能。此外部分地区重建设轻维护,设备老化与系统更新滞后问题凸显,制约技术持续赋能。
3.2 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需多维度突破。技术上,推动行业标准统一,制定数据采集、传输的通用规范,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强化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与权限管理保障数据安全,建立设备巡检与系统运维机制,确保数据可靠。管理方面,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与联动流程,实现应急处置高效衔接。加强基层人员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保障设备更新与系统升级,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管理效能。
结语
信息技术为交通运输管理带来了高效与安全,在信息采集、调度指挥等方面作用显著。虽面临标准不统一、协同不足等挑战,但通过统一标准、强化协同和安全防护等策略可逐步解决。随着技术持续发展,其与交通运输管理的融合将更深入,为构建更智能、高效的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更好满足社会出行与物流需求。
参考文献
[1]邵鲁斌.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的应用[J].汽车画刊,2024,(06):37-39.
[2] 李根.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25,(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