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类新闻报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模式构建

作者

代岩

吉林广播电视台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类新闻报道通过挖掘文化内涵、讲述文化故事,承担着传承文化、凝聚共识的重要使命。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选择”,传统文化类新闻报道(如长篇文字报道、静态图片展示)因缺乏互动性、趣味性,传播效果逐渐弱化,甚至出现“年轻人不关注、传播范围局限”的困境。新传播环境下,如何通过模式创新让文化类新闻报道“活起来”,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成为突破传播瓶颈的关键。

二、传统文化类新闻报道传播模式的局限

传统文化类新闻报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三方面局限:内容上“重历史轻当代”,多聚焦文化遗产历史渊源与工艺细节,缺乏对文化当代价值的挖掘,使受众难感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如报道传统剪纸只介绍技法,未提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上“重单向轻互动”,以文字、图片等静态形式为主,缺乏多元形态,即便有视频报道,也是“纪录片式”线性叙事,受众无法参与,如报道传统戏曲仅播放片段,未设计互动环节;渠道上“重传统轻融合”,过度依赖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仅搬运内容,未结合平台特性针对性传播,导致在年轻受众聚集的平台上,传统文化报道存在感弱,传播覆盖面受限。

三、文化类新闻报道创新性传播模式的核心构建

3.1 内容创新:挖掘“传统与当代”的连接点,讲好文化新故事

内容创新需跳出“历史溯源”的单一视角,聚焦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现实价值,构建“传统元素 + 现代场景”的内容体系: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报道传统榫卯工艺时,不仅介绍历史,更关注现代设计师将榫卯融入家具、建筑(如某现代茶室采用榫卯结构,无需一颗钉子),展现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热点设计文化主题,如在“国潮兴起”背景下,报道“传统服饰在年轻人中的流行”,采访汉服设计师、汉服爱好者,讲述传统纹样、形制如何与现代审美结合,让传统文化成为时尚符号;同时注重“小切口”叙事,避免宏大叙事的疏离感,如报道传统节气时,不单纯介绍节气由来,而是聚焦“普通人的节气生活”(如北方农民在芒种时节的农事、南方家庭在冬至包汤圆的习俗),用个体故事引发受众情感共鸣,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

3.2 形式创新:融合“多元传播形态”,打造沉浸式体验

形式创新需打破静态传播的局限,结合新媒体技术,构建“视觉 + 听觉+ 互动”的多元传播形态:视觉上推出“微纪录片+短视频”组合,微纪录片(5-8 分钟)深度讲述文化故事(如《非遗手艺人的一天》),短视频(30 秒-1 分钟)截取精彩片段(如手艺人制作非遗产品的关键步骤),适配不同受众的观看习惯;听觉上开发“文化音频栏目”,如在音频平台推出《边走边听传统文化》,以“声音游记”形式,结合实地音效(如古寺钟声、传统集市叫卖声),讲述文化景点、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满足受众“伴随式”收听需求;互动上设计“沉浸式 H5+线上互动活动”,如报道传统书法时,开发“在线临摹书法”H5,用户可选择字体(楷书、行书)、上传自己的书写作品并分享;在传统节日期间发起“#我的节日仪式感#”线上活动,邀请用户上传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照片、视频(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通过互动提升受众参与感,让传统文化传播从“被动看”变为

“主动玩”。

3.3 渠道创新:构建“全域传播矩阵”,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渠道创新需摒弃“单一渠道”思维,结合不同平台特性,构建“传统媒体 + 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全域传播矩阵,实现精准传播: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发挥“深度+权威”优势,推出系列深度报道(如报纸开设《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专栏,电视播出文化专题节目),吸引关注文化深度内容的中老年受众;新媒体平台(新闻 APP、公众号)侧重“快速+整合”,将文化报道拆解为“图文摘要+视频链接+互动入口”的整合内容,方便用户快速获取信息并参与互动,适配中青年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社交与短视频平台(抖音、微博、小红书)突出“趣味+社交”,制作轻量化内容(如抖音“非遗小知识”短视频、小红书“传统美食制作教程”),利用平台算法推荐给年轻受众,同时鼓励用户二次创作(如发起“#非遗变装挑战#”),通过社交分享扩大传播范围,形成“主流媒体引导 ⋅+. 用户自发传播”的良性循环,确保传统文化报道覆盖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受众。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以某主流媒体“传统文化新活力”系列报道为例)

某主流媒体围绕“传统文化新活力”主题,采用创新性传播模式开展系列报道:内容上聚焦“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如报道传统扎染时,讲述年轻设计师将扎染图案融入服装、家居用品,产品走进网红店铺;形式上推出“3 分钟微纪录片 +1 分钟短视频+在线扎染体验 H5”,微纪录片展现扎染艺人与设计师的合作过程,短视频展示扎染成品的时尚应用,H5 允许用户在线“模拟扎染”并保存作品;渠道上通过报纸专栏、新闻 APP 专题、抖音账号、小红书话题同步传播,抖音视频播放量超 500 万,小红书话题“#扎染新时尚#”参与量超 10 万,H5 访问量超 200 万。反馈显示,35 岁以下受众占比达 62% ,远超传统文化报道的年轻受众占比(约 30% ),多数年轻受众表示“第一次知道扎染还能这么时尚,想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可见创新性传播模式能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报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五、结论

文化类新闻报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需通过内容、形式、渠道的协同创新,打破传统传播的局限。挖掘传统与当代的连接点,能让文化内容“有温度”;融合多元传播形态,能让文化体验“更沉浸”;构建全域传播矩阵,能让文化声音“传得远”。未来,随着元宇宙、AI 等技术的发展,还可探索“虚拟文化展馆”“AI 文化导游”等更前沿的传播形式,让文化类新闻报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重要力量,助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

参考文献

[1]沙莎.新闻报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中国报业,2025, (1 3):178-179.

[2]张晓涵,王平平.新闻报道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4,(15):40-42.

[3]陈婷,唐丽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启示——基于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J].教育参考,2020,(05):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