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应用研究
史立异
身份证号码:140431199503128013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项目与区域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日益加剧,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频发,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从源头防控环境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对项目建设前的环境影响预测、建设中的过程管控、建设后的效果评估,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环节。
一、环境监测在环评全流程的应用场景
1.1 现状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应用
在环评前期的现状调查阶段,环境监测是界定区域环境本底状况、明确项目建设基础环境条件的核心手段。此阶段监测需覆盖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关键环境要素,通过系统采集数据,为后续环评工作搭建基础框架。对于大气环境,监测需聚焦区域常规污染物与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掌握大气扩散规律与环境容量,判断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的承载潜力;水质监测则针对项目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展开,厘清水体功能类别、水质现状及水文情势,明确水体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与敏感保护目标;土壤监测需排查土壤理化性质与潜在污染情况,为判断项目建设是否可能引发土壤污染、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提供依据。生态系统监测也需同步开展,重点调查区域内植被覆盖、生物群落结构等,识别生态敏感区域与保护物种,确保后续环评能充分考虑项目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1.2 影响预测验证阶段的环境监测应用
进入环评中期的影响预测验证阶段,环境监测的核心作用是为环评预测模型提供参数校准与结果验证,提升预测结论的科学性与可信度。环评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依赖于大量实测数据,环境监测需针对性采集模型所需的关键参数,如大气扩散模型中的风速、风向、湍流系数等气象数据,水质预测模型中的污染物降解系数、水体流速等水文参数,通过实测数据校准模型参数,减少模型理论假设与实际环境的偏差。同时,对于已开展类比监测的项目,需通过现场监测获取类比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数据,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预测模型的适用性与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1.3 跟踪评估阶段的环境监测应用
在环评后期的跟踪评估阶段,环境监测是检验环评措施落实效果、反馈环评结论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环境影响闭环管理的重要保障。此阶段监测需围绕项目建设运营后的实际环境影响展开,对照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环保措施与环境质量目标,持续跟踪监测相关环境要素。针对项目排放的污染物,需监测其实际排放浓度与总量,判断是否符合环评批复要求与相关排放标准;对于周边环境质量,需定期监测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变化,评估项目运营对区域环境的实际影响是否在预测范围内,验证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控措施是否有效。
二、环境监测在环评应用中的现存问题
2.1 监测技术标准化不足,动态监测覆盖率低
当前环境监测在环评应用中,首要问题体现在监测技术标准化程度不足,且动态监测覆盖率难以满足环评需求。在技术标准层面,不同地区、不同环评项目对监测方法的选择缺乏统一规范,例如大气污染物监测中,部分项目采用手工采样分析,部分则使用自动监测设备,不同方法的检测精度、分析周期存在差异,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可比性,直接影响环评结论的一致性。在动态监测方面,受限于设备成本、运维能力等因素,多数环评项目仍以阶段性、定点式监测为主,难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实时跟踪。水利工程环评中,仅在施工前、施工中各开展一次生态监测,无法捕捉水文情势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动态影响;大气环评中,难以覆盖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波动,导致监测数据无法完整反映区域环境的真实变化规律,进而影响环评对项目长期环境影响的判断准确性。
2.2 监测数据与环评模型衔接不顺畅
监测数据与环评模型之间的衔接问题,是制约环评预测精度的关键瓶颈。监测数据的输出形式与环评模型的输入要求不匹配,监测机构通常仅提供原始监测数值,未对数据进行针对性处理,而环评模型需依托标准化的参数格式开展运算,数据转换过程中易出现信息损耗或偏差,降低模型运算的准确性。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与环评模型的应用周期存在错位。
2.3 监测方案与环评阶段匹配度低,监管机制不完善
监测方案与环评各阶段的需求匹配度不足,叠加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环境监测难以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在方案设计环节,监测方案常未结合环评阶段特点制定:环评前期现状调查需全面覆盖环境要素,部分方案却聚焦单一污染物监测,遗漏生态、土壤等关键内容;环评中期需针对性开展模型验证监测,部分方案仍沿用前期现状监测的点位与指标,无法为模型提供有效参数;环评后期跟踪监测则存在周期过短、频次不足的问题,难以持续反馈环保措施落实效果。
三、环境监测在环评中高效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推广物联网、遥感等智慧监测技术
针对监测技术标准化不足、动态监测覆盖率低的问题,需重点推广物联网、遥感等智慧监测技术,以技术升级提升监测的连续性与精准性。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可在环评项目影响区域布设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水体水质参数、土壤温湿度等指标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替代传统阶段性采样,完整捕捉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规律。遥感技术则可突破传统监测的空间局限,适用于大范围、复杂区域的环评监测。
3.2 构建环评导向的监测指标体系
为解决监测数据与环评模型衔接不顺畅、监测方案与环评阶段匹配度低的问题,需以环评需求为核心,构建针对性的监测指标体系。在指标设计上,需结合环评各阶段特点分层设置:环评前期现状调查阶段,指标体系需全面覆盖大气、水、土壤、生态等各类环境要素,明确不同要素的基础监测内容,确保完整掌握区域环境本底状况;环评中期影响预测验证阶段,指标体系需聚焦环评模型关键参数,如大气扩散模型所需的气象参数、水质预测模型所需的污染物迁移转化参数等,确保监测数据能直接服务于模型校准与验证。
3.3 环评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监管制度
机制层面的优化是保障监测与环评高效协同的关键,需从数据共享与监管完善两方面发力。在数据共享方面,应搭建统一的监测 - 环评数据共享平台,打通监测机构与环评机构的数据壁垒,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传、自动分类与便捷调取。平台需具备数据标准化处理功能,将监测机构的原始数据转化为环评模型可直接调用的参数格式,减少数据转换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结语
本文围绕环境监测在环评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明确监测是支撑环评全流程科学推进的核心基础,其在现状调查、预测验证、跟踪评估阶段的作用不可或缺。也指出当前监测存在技术、数据、机制层面的短板,并提出智慧技术推广、环评导向指标体系构建、数据共享与监管完善的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陆迎君.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6):188-190.
[2]刘明海.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07):58-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