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球囊的设计与优化
李敏杰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介入治疗凭借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现代医学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医用球囊作为介入治疗的核心器械之一,广泛应用于血管扩张、狭窄疏通以及病变部位预处理等操作。从简单的普通球囊到具备特殊功能的切割球囊、药物涂层球囊等,医用球囊的种类不断丰富,性能持续提升。然而,随着临床需求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对医用球囊的设计与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优化医用球囊的设计,使其更好地适应不同病变情况,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成为当前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深入研究医用球囊的设计与优化,对于推动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用球囊的设计要点
2.1 材料选择
材料是决定医用球囊性能的基础要素。理想的医用球囊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减少对人体组织的刺激和不良反应,降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耐高温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医用球囊领域应用广泛。聚氨酯(PU)则以其良好的柔韧性、耐磨性和生物相容性,适用于多种球囊结构设计。聚乙烯(PE)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常被用于特殊需求的小型球囊。对于一些追求环保、期望球囊在体内完成使命后可自然降解的应用场景,聚乳酸(PLA)等生物可降解材料成为选择。这些材料在满足球囊基本物理性能要求的同时,还能减少长期植入对人体的潜在影响。
2.2 结构设计
2.2.1 球囊整体结构
各类球囊总体结构相似,一般由球囊尖端、球囊本体、连接段和推送杆等部分构成。球囊尖端的外径、硬度及长度对球囊通过病变部位的能力影响显著。临床多采用锥形设计的球囊尖端,并运用激光焊接技术连接,以增强其跟踪能力,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风险。球囊本体的结构设计关乎球囊的顺应性、扩张性能等关键指标。例如,采用多层复合结构,可结合不同材料的优势,实现球囊在膨胀和收缩过程中的理想性能。连接段作为球囊与推送杆的纽带,对球囊的推送性和抗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多数球囊在连接段加入中心钢丝以增强支持力。推送杆通常由金属杆或高分子材料结合中心钢丝构成,不同材料的选择会影响推送过程中的摩擦力和推送效果。
2.2.2 特殊结构设计
针对一些复杂病变,特殊结构设计的球囊应运而生。如切割球囊表面附有三组或四组显微刀片,球囊扩张时刀片可在钙化斑块上形成浅切口,使斑块按预期产生裂纹或断裂,减少血管内膜不规则及严重撕裂。棘突球囊外有 3 条 120° 分布的棘突元件,球囊扩张时棘突元件挤压斑块形成裂纹并防止球囊滑动。乳突球囊表面的多个乳状突起可压裂斑块并增加球囊与血管壁间的摩擦力。刻痕球囊含有的刻痕组件在球囊充盈后呈螺旋状贴附于血管壁,起到固定作用。这些特殊结构设计为解决特殊病变提供了更多手段,但也对球囊的整体性能和设计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医用球囊设计面临的挑战
3.1 血管损伤风险
在球囊介入治疗过程中,球囊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血管损伤。普通球囊扩张血管时,血管壁受力不均,容易造成血管内膜 / 斑块无序撕裂,尤其在处理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时,扩张成功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高。球囊的通过外径、表面粗糙度以及扩张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血管损伤的程度。若球囊通过外径过大,在通过狭窄或弯曲的血管时,可能会对血管壁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3.2 再狭窄问题
血管再狭窄是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球囊扩张对血管壁的机械损伤会引发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最终导致血管再狭窄。传统球囊治疗后,再狭窄率相对较高,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需要患者进行二次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为解决再狭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但如何确保药物的有效释放、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以及提高药物与病变部位的亲和力,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的方向。
3.3 特殊病变处理困难
对于一些特殊病变,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严重钙化病变以及分叉病变等,现有的医用球囊设计在治疗时面临诸多挑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由于血管闭塞时间长,病变部位纤维组织增生、钙化严重,球囊难以通过并有效扩张。严重钙化病变需要较高的扩张压力,普通球囊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破裂或无法充分扩张的情况。
四、医用球囊的优化策略
4.1 材料改进
4.1.1 研发新型材料
为了更好地满足医用球囊的性能需求,我们不断探索和研发新型材料。例如,开发具有更高强度和柔韧性的复合材料,将多种材料的优势相结合,以提高球囊在扩张和收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研究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使球囊能够在特定温度或压力条件下自动调整形状,更好地适应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有望为医用球囊的性能提升带来质的飞跃。
4.1.2 优化材料性能
对现有材料进行改性和优化,也是提高医用球囊性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如采用纳米技术、涂层技术等,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材料的抗粘附性和耐磨性。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调控,优化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在满足球囊强度要求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和顺应性。例如,通过对聚氨酯材料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和合成工艺优化,可制备出具有更优异性能的聚氨酯球囊材料。
4.2 结构创新
4.2.1 改进球囊尖端设计
球囊尖端的设计对球囊通过病变部位的能力和减少血管损伤至关重要。优化球囊尖端的形状,采用更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设计,如将尖端锥度调整至 10∘-12∘ ,可有效降低流体阻力,减少血管壁摩擦风险。提高球囊尖端的柔顺性,使其能更好地跟随导丝通过弯曲或狭窄的血管。通过改进球囊尖端的连接方式和材料选择,增强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在复杂操作过程中球囊尖端不会出现断裂或脱落等问题。
4.2.2 优化球囊本体结构
在球囊本体结构方面,采用非均匀壁厚设计,根据球囊在扩张过程中的受力分布情况,在关键部位增加壁厚以提高强度,在非关键部位适当减小壁厚以减轻重量和提高柔韧性。研发新型的球囊折叠方式,如采用特殊的褶皱设计,可使球囊在扩张时更加均匀,减少 “狗骨头” 现象的发生,提高支架植入的效果。探索多层复合球囊结构,将不同功能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实现球囊的多功能化,如内层负责提供结构支撑,外层负载药物或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能。
五、结论
医用球囊的设计与优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工程,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到性能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对球囊的最终性能和临床应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长,医用球囊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持续的材料改进、表面处理技术创新、结构优化以及压力控制与监测系统的完善,有望进一步提高医用球囊的性能,降低血管损伤风险,减少再狭窄发生率,更好地应对特殊病变的治疗需求。未来,医用球囊的发展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方向迈进,为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医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医用球囊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文力,王迎军,赵娜,等。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J]. 材料导报,2010, 24 (21): 44-47
[2] 陈韵岱,吕树铮,韩雅玲,等。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操作规范 (2022年版)[J]. 中国循环杂志,2022, 37 (8): 74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