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与绿色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融合应用

作者

李长友

身份证号码:41282119790602251X

引言

当前城乡发展面临双重挑战:城镇化进程中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等问题凸显,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城乡规划的核心导向,数字技术革命推动城市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城乡空间优化提供新工具。传统规划模式中智能化技术与绿色理念的割裂,导致重技术轻生态或重概念轻实效等现象 —— 如部分智慧城市项目忽视低碳设计,绿色生态城区缺乏智能监测手段。

一、智能化与绿色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1.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在城乡规划领域,智能化技术正重塑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流程。物联网传感器已广泛部署于城乡环境监测中,通过实时采集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数据,为规划部门提供动态环境信息。数字孪生技术则为规划决策提供直观模拟工具,上海虹桥商务区通过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交通组织方案下的人流、车流分布,精准优化区域交通流线,提升通行效率。智慧管理系统深度融入城乡资源调度,深圳推出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整合电网、建筑能耗数据,实现能源消耗的智能预测与动态调控,有效降低城市运营能耗。

1.2 绿色理念的应用

生态优先、低碳循环成为绿色理念指导的城乡规划新导向。生态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在多地开花,城市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带来雨水的滞留、净化和利用,如重庆市两江新区海绵城市示范建设;低碳产业规划:雄安新区零碳产业园规划,首批招商引资低碳环保产业,配套园区建设光伏发电屋顶、氢能汽车线网,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循环资源利用:广州市推行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建设并融合“光碳”综合产业园规划,厨余及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降低填埋压力。

1.3 初步融合应用分析

绿色与智能的零星联合已有先例。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建筑综合监控系统对绿色建筑内的能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AI 算法为建筑内的中央空调系统及照明系统调整运行方式。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基于物联传感技术对公园水系中的湿地水体、植被生长情况进行监测,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生态修复,根据系统的分析结果迭代优化生态保护方案。

二、智能化与绿色理念融合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面

智能化与绿色融合应用过程中,技术壁垒较高。多源数据不能很好地融合,监测环境的数据、监测交通流量的数据、建筑能耗数据之间由于数据格式、协议、坐标体系的不同,无法顺利沟通;城市生态监测系统中的传感器数据大部分属于实时流数据,建筑能耗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属于结构化数据存储,两者的数据清洗与数据转换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融合,导致数据无法很好地共享,并为规划工作提供支撑,影响智能化技术与绿色设施的衔接。

2.2 管理与政策层面

管理及政策。智能化技术与绿色设施的匹配问题,有些智能化调控设备不能较好匹配绿基设的需求。四是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问题。近年来,在城乡规划中大量安装了各种智能物联网装置,在物联网传送大数据传输及存储过程中存在隐私数据被窃取及非法利用的可能性,危及到个人隐私及社会稳定。制度政策机制不健全,是融合应用难以实现的重要瓶颈。跨行业联动缺位,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在数据和项目等方面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合力。政策标准不健全,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智能化绿色政策规范、考核目标,各地、各项项目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建设流程要求,推进难度较大。支撑投入不到位,智能化绿色化项目前期研发和基础投入量较大,但政府财政投入较少,社会资本因建设投入成本高、回报时间久而不愿参与,导致有些项目被迫立项,还有的项目因为缺少资金被迫减配。

2.3 认知与参与层面

一是社会公众和专领域的认识不到位,协同推广不足。社区公众对智能化绿色规划不够了解,小区部分居民担心智能仪器会泄露隐私信息而不愿意提供个人信息,不理解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新的规划理念,对社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参与度不高。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智能化技术人员缺乏专的城乡规划综合知识,绿色规划技术人员没有智能化方面的综合知识,高师生缺乏相互之间的智能化和城乡规划方面的课程学习。企业内部培训教育不到位,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往往很难迅速地具备智能化与城乡规划方面的技术,不能对一些项目的快速建设。

三、智能化与绿色理念融合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技术创新与融合

对于技术上的挑战,需要从技术创新角度解决多源数据集成与技术适配问题。构建集成统一的数据平台,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支持流式和实时数据以及结构化等不同类型,集成环境、交通、建筑能耗等数据。推进智能技术与绿色基础设施结合,基于智能技术设计和开发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智能控制模块。在智能灌溉技术中,融合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和植被生长模型等进行数据采集,达到智能调节灌溉量和实现精细化灌溉的目的。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加密传输及分布式数据存储,利用联邦学习等隐私数据计算,进行多方数据间的智能融合,在不泄露数据的同时实现数据多方分析,消弭信息安全风险。

3.2 管理与政策完善

健全管理制度及政策。组建跨部门联合工作组,由自然资源、住建、环保、规划等多个部门共同组成智能化绿色规划设计协调中心,统一部署数据对接、项目审批以及管理监察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标准规范等,构建从数据获取到技术应用再到项目验收等全过程的政策体系,统一智能化绿色规划的技术指标和工作考核标准,促进区域范围内建设标准的统一。探索投融资机制,政府成立建设与发展专项基金,为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示范项目提供补贴,参与 PPP 模式下的项目,设置投资回报机制,降低企业参与投资项目的风险性,拓宽项目的融资来源。

3.3 公众参与与人才培养

加强宣传与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是深入融合应用的前提。积极进行智能化绿色规划的宣传宣讲,利用进社区讲座、主流网络信息等宣传手段推广智能化绿色规划的技术与功能,让大众消除对隐私安全的担心;举办“智慧社区开放日”,邀请民众亲身体验智能门禁管理、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等措施带来的生活便利,提高民众感知性。学校在专业开设方面应完善设置,增设“智能化技术+绿色城乡规划”的跨学科课程,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时长比例,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为大学生创造项目实习的机会。

结语

智能化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是城乡规划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在技术协同、政策衔接、人才储备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但随着技术创新迭代、管理机制完善与公众认知提升,二者深度融合将重塑城乡空间格局。通过持续探索智慧 + 绿色的规划新模式,定能推动城乡向高效、低碳、宜居方向迈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月秀. 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J].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4,(11):16-18.

[2]王怿.基于绿色理念的展厅设计研究[J].中国会展,2024,(21):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