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窑舍
蒋佳琪 蔺彦星 张斌 邢程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 710000
0 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地域气候智慧、社会伦理秩序与民俗文化记忆。在城镇化与生活方式剧变的双重冲击下,面临结构性破损、功能适配性不足及文化传承断层等危机,超 40% 村落因人口外流沦为"空心村"。
地坑院作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下四合院",以"向下而生"的建造哲学、冬暖夏凉的微气候特性及窑窑相连的空间格局,成为传统民居活态标本,主要分布于陕西三原、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等地,如三原柏社村存明清至民国地坑院 134 座。受生态脆弱性、结构老化、设施缺失影响,超 70% 地坑院废弃,现存居住型面临通风采光不足、卫浴缺位、抗震薄弱等问题。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聚焦三原地坑古窑空间民宿改造设计,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与系统化技术路线,探索传统民居空间的创新性转化与功能性提升路径。
研究初期,系统查阅室内设计、传统民居及新型民宿设计领域的书籍、文献、期刊及网络资源,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并针对性查询柏社村风土人情资料,奠定文化研究基础。实地调研阶段,通过环境影像记录、空间尺度测绘等方式采集地坑院物理环境数据,并对不同年龄段村民及游客开展走访访谈,深入了解在地生活需求与旅游体验期望。研究团队通过沉浸式体验当地生活,分析居民对居住环境改造的实际诉求,同时洞察游客对传统民居文化的感知心理,形
3、窑舍空间现状调查
柏社村地处陕西三原,以村口为核心节点监测显示,2024,2025 年日均人流量呈现明显时段性分布。村落地势平坦,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区,常年受大风影响,周边环绕成片果园、田园及树林景观,自然基底良好。地坑院空间形态丰富,以方坑式四合头、六合头、八合头、十合头、等为主,其中方坑六合头占比最高,构成典型“ 地下四合院” 群落。
村落总面积7545.9 亩,现存明清至民国地坑院134 座,但超 70% 因长期荒废导致坍塌,废弃院落缺乏绿化维护,与周边新旧混杂的建筑环境形成视觉冲突,既破坏景观整体性,又存在土体滑落等安全隐患。
实地勘察表明,多数地坑院窑洞存在墙体裂缝与顶部塌陷问题。以典型废弃窑洞为例,窑顶裂缝宽度达5-10 厘米,且呈扩张趋势,墙体倾斜角度逐年增加,土体受雨水侵蚀与风化作用显著,结构安全系数低于规范标准。传统空间以单一居住功能为主,缺乏现代生活必需的厨卫空间, 92% 受访游客明确需求独立卫浴,而现状仅 11% 窑洞配备基础卫生设施。室内空间尺度局促,家具摆放拥挤,储物空间缺口达 40% 以上,难以满足收纳需求。采光依赖顶部开口,面积仅占院落 15% ,导致室内光照均匀度低于 30% ,阴雨天需全天候人工照明;通风依赖自然对流,潮湿闷热环境年均持续超120 天,异味滞留问题显著,居住体验亟待改善。
4、人群分布及需求调查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柏社村居民年龄集中在 48-65 岁,熟悉传统地坑院生活,渴望生活设施现代化与文化传承;游客以21-55 岁为主,25-45 岁占比高,其中21-35 岁游客偏好个性化体验活动,35-55 岁游客注重居住品质与文化氛围。特色商业区人群关注商业便利性,行政区工作人员强调文化保护与旅游规范结合,民俗文化园对 27-45 岁年轻游客有吸引力但功能待深化。
居住需求方面,居民希望加固窑洞、增加厨卫设施、优化空间布局;游客期待融入民俗元素的文化氛围与良好采光通风条件。体验需求上,居民期望通过改造传承文化,游客渴望参与手工艺制作、建筑修复等深度活动。休闲需求中,居民盼增加广场、健身器材,游客则需求咖啡厅、观景平台等多元休闲场所及户外社交空间。
5、设计策略
本研究聚焦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地坑院的保护与活化,针对传统民居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结构性破损、功能适配性不足及文化传承断层等核心问题,确立“ 院落组团式” 改造思路,将地坑院划分为住宿、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功能组团,实现了传统空间原型与现代居住需求的有机融合。
结合柏社村环境现状与人群需求,本课题以“ 万花镜” 为设计理念,借光线反射呼应地坑院自然景观变化,传承民族居住文化,保持原始质朴状态,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居住体验融合;确立“ 忙蜂的都市生活质朴回归” 主题,以夯土为主要建材,强化 “ 低成本、轻干预” 原则。基于此,从文化融合、体验活动、空间利用、生态环保、个性化服务五方面提出设计策略。
策略一,文化融合策略优化,深度挖掘文化元素:深入研究柏社村的历史传说、民俗节庆、传统技艺等,将诸如剪纸、面花等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室内装饰,比如在客房设置专门区域展示传统手工艺品,或把剪纸图案运用到灯具、窗饰设计中。同时,梳理地坑院建造技艺的历史脉络,在民宿公共区域通过图文、模型或多媒体展示,让游客深入了解其营造智慧。
策略二,打造文化体验活动,围绕地坑院文化及当地民俗,设计系列体验活动。例如,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讲座,邀请当地老人讲述村落故事和传统习俗;开设传统手工艺工作坊,让游客参与剪纸、陶艺制作;在特定节庆时段,组织民俗表演,如社火、秦腔等,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与参与感。
策略三,空间利用策略优化,采用灵活可变空间设计,公共活动空间配置可移动家具与折叠隔断,实现功能动态转换。如多功能厅通过家具移位,白天作为休闲阅读区,夜间可变为小型放映厅或聚会场所。客房设置墨菲床等可变家具,白天收起床铺后,空间可转换为休闲办公区,提升使用效率。拓展地下空间利用潜力,除居住功能外,利用深层地下空间恒温恒湿特性,打造恒温酒窖展示当地美酒,或建设茶室、冥想室等地下休闲区,为游客提供静谧独特的体验场景。
策略四,生态环保策略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在不破坏地坑院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如在院子顶部或周边合适位置安装太阳能板,为民宿提供部分电力;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坑院地下稳定的温度进行供暖和制冷,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生态景观营造,结合地坑院周边自然环境,打造生态景观系统。采用雨水收集装置,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庭院绿植灌溉;在庭院和周边空地种植本土耐旱、易养护的植物,构建多层次的绿化景观,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调节微气候,降低热岛效应。
策略五,游客体验个性化服务定制,建立游客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在游客预订和入住时,了解其兴趣爱好、特殊需求等。根据这些信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为摄影爱好者规划最佳拍摄路线和时间;为亲子游客家庭安排专属的亲子活动和儿童友好设施。
参考文献:
[1]莫燕林,史小珍,马丽卿.共享经济背景下的民宿发展对策研究.江苏论,2018.
[2]李兆睿,陆军,温文雅.乡村旅游扶贫中民宿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以大新县堪圩乡民宿旅游为例.市场论坛,2018.
[3]赵金娥,王国光,朱雪梅.基于环境整的大鹏半岛民宿小镇特色研究.南方建筑, 2018.
[4]王亮.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9.
[5]竺初阳,余小荔.地域文化符号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以景德镇荷塘乡为例.设计,2019.
基金标注:本文受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编号:20241070204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