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筑基青春 创新引航未来
张乃华
引言:劳动与创新的时代命题
在人工智能与工业 4.0 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劳动教育的内涵早已超越简单的体力劳作,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成为人才竞争的核心要素。回溯五十年前南通县印刷厂的排字车间经历,彼时的铅字排版与今日的数字化技术虽已跨越时代鸿沟,但劳动实践与创新探索的双重价值始终如一——它们是青年认知世界、锻造品格的熔炉,更是塑造未来人才的基石。结合当下全国多地教育实践,这一命题愈发彰显其深刻意义。
一、劳动实践:从技能习得到精神觉醒的深层赋能
劳动教育绝非机械重复的体力消耗,而是通过系统性实践构建多维素养的育人过程。石家庄一中的“空中农场”便是典型案例:学生在小麦收割中学习农业知识,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周期里,体会生命生长的规律与协作劳动的智慧。这种“浸入式劳动”不仅培养了作物种植技能,更通过汗水与丰收的对比,塑造了珍惜粮食、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
1. 技能培养的立体路径
现代劳动教育已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复合体系。如陕西延安中学将家务劳动纳入必修课程,从洗碗拖地到烹制家宴,学生通过“劳动任务清单”掌握生活技能;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则将钳工技能融入宿舍收纳,学生亲手设计组装鞋架,将专业技能转化为生活美学。这种“从工具到艺术”的升华,印证了劳动教育从生存能力向创造能力的进阶。
2. 劳动精神的基因传承
甘肃高台县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潘学颖等能工巧匠的奋斗故事,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入课堂。当学生目睹工匠们为 0.01 毫米精度反复打磨零件时,劳动教育便从行为规范升华为精神信仰,成为抵御浮躁功利的社会疫苗。
3. 职业启蒙的社会预演
上海光明中学的斯特林小车组装项目,让学生亲历从零件加工到动力调试的全流程。这种微型工业化实践,不仅培养了机械设计能力,更通过角色模拟(如工程师、质检员)提前感知职场生态,为职业选择提供认知坐标系。
二、创新驱动:从思维破壁到技术融合的范式革新
当劳动教育遇上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整合,传统实践便迸发出创新火花。温岭市构建的“1+X”劳动教育综合体,将草编非遗与 STEAM 教育、电商直播结合,学生既传承传统工艺,又通过 3D 打印技术革新产品设计,更在虚拟直播间学习市场营销,形成“文化传承—技术创新—商业转化”的完整链条。
1. 创新思维的训练场域
西安市新城区的“三个课堂”改革颇具启示:在黄河小学,学生通过为劳模撰写颁奖词,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表达;在昆仑小学的猕猴桃实验站,气象观测与营养液配比活动,则将科学思维植入劳动实践。这种“劳动+学科”的融合模式,打破了知识壁垒,培育了系统性创新思维。
2. 前沿技术的赋能革命
金融管理学院的“技能提升月”活动中,点钞训练与五笔输入法学习看似传统,实则暗含数字化转型逻辑——当手工点钞进阶为智能财务系统操作,当机械重复升华为数据思维培养,劳动教育便成为技术革命的预演舞台。这种“技能底色”与“数字亮色”的交织,
正是未来职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3. 跨学科整合的创新实践
浙江箬横三小的“308 工厂”提供更富想象力的范本:草编工艺与计算机编程结合,传统走秀与3D 建模碰撞,劳动教育不再是孤立课程,而是连通人文、科技、艺术的枢纽。学生在编织草帽时研究力学结构,在直播带货中学习消费心理学,这种跨界融合正是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
三、双向赋能:劳动与创新的共生逻辑
劳动与创新的关系绝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互为表里的动态共生。石家庄市探索的“2+4+4+5”劳动教育体系,通过“校园农场+社区服务+科创工坊”的多维场景,让学生在种菜施肥中思考生态循环,在志愿服务中设计便民方案,在创客空间中实现奇思妙想。这种“劳动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闭环,正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1. 劳动为创新提供实践土壤
五十年前,南通县印刷厂的排字经历揭示深层逻辑:只有亲手触摸铅字的冷硬质感,才能理解排版美学的空间韵律;只有经历装订线的穿梭交织,才能领悟流程优化的价值。劳动中的具身认知,为创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经验基底。
2. 创新为劳动注入时代灵魂
当高桥小学的学生用编程技术监测农田湿度,当光明中学的斯特林小车引入太阳能驱动,传统劳动便插上科技翅膀。这种“守正出新”的辩证关系,使劳动教育既扎根大地又仰望星空。
3. 劳动教育生态体系的核心目标
新型的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是通过课程融合构建、阵地拓展延伸、平台支撑创新以及重要节点深化,试图将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力求让劳动教育变得更生动、更接地气、也更系统化。其核心目标是希望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能真正感悟劳动的价值、培养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并在此过程中磨练意志、塑造品格。
结语: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重构
从南通县中学的学生实习阵地铅字车间到温岭市的草编直播间,从石家庄的空中农场到上海的智能制造工坊,劳动与创新的交响曲正在神州大地奏响。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构建“三维坐标”——纵轴上承续工匠精神的文化血脉,横轴上整合跨学科知识网络,立轴上拥抱技术革命的浪潮。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手中有老茧、眼中有宏图、心中有理想”的新时代建设者,让劳动筑基青春,以创新引航未来!
引用说明:
本文综合参考多地教育实践案例,重点融合以下创新模式:
1、石家庄“空中农场”的生态劳动体系
2、上海光明中学机械创新项目
3、温岭劳动教育综合体的跨界整合
4、甘肃高台劳模精神浸润实践
5、金融管理学院数字化技能转型
通过多维度案例交叉印证,形成对劳动与创新关系的系统性思考。( 作者: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退休教师张乃华 于 2025 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