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传统农业智慧在初中生物“ 生态系统” 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应用

作者

陈倩倩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山东省 272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 “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成生态意识” 。初中生物 “ 生态系统” 章节是培养学生生态素养的核心内容,涵盖生态系统的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知识点。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两大局限:一是案例 “ 脱离生活” ,多选用热带雨林、海洋等学生陌生的生态系统,对本土传统农业生态案例挖掘不足;二是 “ 文化割裂” ,未将知识点与中华传统农业智慧结合,错失文化传承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契机。中华传统农业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桑基鱼塘(物质循环利用)、间作套种(生物间协同)、垄作栽培(适应环境)等智慧结晶,其生态理念与 “ 生态系统” 知识点天然契合。将这些智慧融入教学,既能让抽象的生态概念具象化,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 “ 学科知识 + 文化传承 + 生态素养” 的三重育人目标。

二、中华传统农业智慧的生态内涵与 “ 生态系统” 知识点的契合点

中华传统农业智慧蕴含丰富的生态逻辑,与 “ 生态系统” 核心知识点形成精准对应,为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坚实基础:桑基鱼塘(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模式为例)的生态内涵体现在 “ 物质循环与能量多级利用” ,其模式为 “ 桑叶喂蚕 $$ 蚕沙养鱼→塘泥肥桑 $$ 桑叶再喂蚕” ,形成闭环生态系统,对应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氮循环)” “ 能量流动的逐级传递与利用” 知识点,可帮助学生理解 “ 如何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物质浪费” ;间作套种(如北方 “ 麦豆套种” 、南方 “ 稻鸭共作” )的生态内涵是 “ 生物间的协同共生与资源优化” ,通过不同物种搭配(如高秆与矮秆作物、固氮植物与需氮作物),实现光照、水分、养分的高效利用,同时减少病虫害(如大蒜与棉花套种可驱避棉蚜),对应 “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关系” “ 生物与生物的种间关系(互利共生、竞争)” 知识点,能让学生直观感知生物间的协同作用;垄作栽培(如黄土高原的垄沟种植、南方的高畦栽培)的生态内涵是 “ 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垄高、沟宽),调节土壤温度、湿度(如垄面升温快,沟内保水好),适应不同气候环境(如干旱地区垄沟集水、多雨地区高畦防涝),对应 “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光、温、水、土)对生物的影响”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知识点,可帮助学生理解 “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传统农业中的 “ 顺时耕作” (如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体现 “ 生态系统的时间节律与环境适应性” ,对应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需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稳定。

三、中华传统农业智慧融入 “ 生态系统” 教学的案例设计

3.1 课前导入:文化情境唤醒,激活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需以 “ 文化吸引” 为核心,搭建传统农业与生态系统的连接桥梁,避免直接切入抽象知识点:采用 “ 短视频 + 问题链” 导入方式,播放 3 分钟《中华传统农业智慧》微视频(片段选取桑基鱼塘的循环流程、农民进行间作套种的场景),视频结束后抛出问题链:“ 视频中桑叶、蚕、鱼、塘泥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 为什么农民要将小麦和大豆种在一起?” “ 这些农业方式能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 ,通过生活化的传统农业场景,引发学生对 “ 生物间关系、物质与能量流动” 的思考;同时发放 “ 传统农业智慧资料卡” (包含桑基鱼塘结构图、间作套种的物种搭配表、二十四节气农事表),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标注 “ 自己感兴趣的农业现象” ,为课中探究做好铺垫。此外,可布置 “ 家庭小调查” 任务,让学生询问长辈 “ 家里或家乡是否有传统耕作方式(如种菜时的物种搭配、耕地时的垄沟设计)” ,并记录下来,课堂上分享调查结果,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提升参与感。

3.2 课中探究:案例分层剖析,深化知识理解

课中探究按 “ 知识点对应 + 传统案例 + 互动活动” 逻辑,融合传统农业智慧与生态系统知识点,避免文化与知识分离。

以 “ 桑基鱼塘” 为案例讲解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先展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成分作用,明确系统组成;再开展 “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描述 “ 物质去向” ,用箭头卡片连接角色呈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最后组织 “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生态优势,对应课本知识点,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以 “ 间作套种(麦豆套种)” 为案例讲解 “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先展示田间照片,介绍生物学特性;再开展 “ 模拟实验” ,分组种植,课中观察生长情况并对比差异;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结合现象讲解相关知识,对应课本知识点,让学生验证传统农业智慧科学性。

以 “ 垄作栽培” 为案例讲解 “ 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展示不同地区垄作照片,发放记录表,让学生分析问题,结合课本知识点总结生态逻辑,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农业与垄作智慧的联系,建立传统与现代连接。

3.3 课后拓展:实践应用延伸,提升生态素养

课后拓展要实现 “ 知识应用 + 文化传承 + 生态实践” 融合,避免教学止于课堂。一是设计 “ 传统农业智慧生态模型制作” 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选一种传统农业模式(桑基鱼塘、麦豆套种、垄作栽培),用废旧材料(纸箱、吸管等)制作生态系统模型,标注成分及流动路径,附 100 字说明,1 周后班级办 “ 模型展览” ,小组代表讲解,教师从三方面评价。二是开展 “ 校园生态角改造” 活动,利用校园闲置地块,指导学生借鉴传统农业智慧设计 “ 校园生态种植区” ,学生分组负责种植等,定期写 “ 生态种植日记” ,分析应用效果,转化知识为实践能力。三是布置 “ 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态农业对比” 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分析相关内容并撰写 500 字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认识传统农业智慧现代价值,培养 “ 传承与创新” 思维。

四、教学案例的应用效果与评价设计

4.1 多维度应用效果

将传统农业智慧融入 “ 生态系统” 教学,可实现 “ 知识、文化、素养” 三维效果提升:知识理解层面,通过具象的传统农业案例,学生对 “ 生态系统组成” “ 物质循环” 等抽象知识点的掌握率从传统教学的 72% 提升至 91% ,在课后测试中,能结合桑基鱼塘案例解释物质循环的学生占比达 88% ,远超传统教学的 55% ;文化认同层面, 85% 的学生表示 “ 通过学习了解到传统农业的智慧,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 “ 最喜欢的教学环节” 调查中,“ 桑基鱼塘角色扮演” “ 校园生态种植”分别以 42% 、 38% 的占比位列前两位,学生主动查阅传统农业资料的比例提升 35% ;生态素养层面,学生的生态实践意识显著增强, 92% 的学生表示 “ 会关注生活中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分类、物种保护)” ,校园生态种植区的作物存活率达 85% ,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 原来种菜也能体现生态系统的知识,以后要多尝试环保的生活方式” ,实现 “ 从知识到行为” 的转化。

4.2 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全面评估教学效果,需建立 “ 过程 + 结果、理论 + 实践、知识 + 文化” 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避免单一纸笔测试:过程性评价(占比 50%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角色扮演的投入度、小组讨论的贡献度)、课前调查完成质量(家庭传统农业调查的真实性、资料卡标注的细致度)、课后实践表现(生态模型制作的参与度、校园种植的责任心),采用 “ 教师评价 + 小组互评 + 自我反思” 结合的方式,如生态模型评价中,小组互评 “ 模型的科学性与创意性” ,学生自我反思 “ 制作过程中对传统农业智慧的理解变化” ;结果性评价(占比 50% )分为理论测试与实践成果评价,理论测试增设 “ 传统农业案例分析题” (如 “ 分析稻鸭共作模式中生物间的关系,说明其体现的生态系统知识点” ),考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成果评价聚焦生态模型(知识点准确性、文化体现、创意)、研究报告(传统与现代对比的深度、资料的可靠性)、种植日记(观察的细致度、生态逻辑的分析),由生物教师、语文教师(评价报告写作)、德育教师(评价文化认同)共同评分,确保评价全面客观。

五、结论

中华传统农业智慧为初中生物 “ 生态系统” 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案例与文化载体,通过课前文化导入、课中案例探究、课后实践拓展的案例设计,可实现 “ 学科知识具象化、文化传承自然化、生态素养实践化” 的目标。实践表明,该教学案例能显著提升学生对 “ 生态系统” 知识点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生态意识,为初中生物学科落实 “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提供有效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挖掘更多传统农业智慧(如梯田、圩田)与生物学知识点的契合点,开发跨学科教学方案(如结合地理学科的农业区位、语文的传统农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知识素养、文化认同与生态意识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毅,李倩.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多元价值及其现代启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4):7-15+169.

[2] 张 晓 . 农 业 生 物 技 术 在 作 物 抗 病 害 育 种 中 的 方 法 [J]. 河 北 农机,2024,(14):96-98.DOI:10.15989/j.cnki.hbnjzzs.2024.14.035.

[3]孙蕾,王颖. 基于智慧农业实践基地的初中生物实践教学——以“ 生物与环境”主题教学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2,38(0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