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赋能,育人为本:一位教育工作者三十五年的变与不变

作者

牛西运

陕西省西安师范附属小学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0

教育生涯三十五载,最难忘怀的是一线体育教师的十年光阴。从一线体育教师到总务主任,从副校长到如今的校长,岗位在变,教育初心始终未改。但若论最值得回望的片段,当属那段在操场奔跑、与学生共成长的体育教师岁月。

1990 年盛夏,我与西师附小的缘分悄然开启。从西安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走进了这所始建于1908 年的百年老校,一扎根便是35 年。从懵懂少年到鬓角染霜,从青涩教坛新人到深耕教育沃土的耕耘者,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奋斗的足迹,每一缕晨光都见证过青春的绽放。而这三十五年里,最鲜活、最炽热的记忆,始终停留在十年一线教学的日子里。

作为体育教师,我的战场在操场,我的职责是让运动点亮童年。1988 年至 1991 年,学校陆续迎来13 位师范毕业生,我们分头扛起语文、数学、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重任。我负责3-6 年级体育教学、课间操、体锻课及运动队训练,每日的时光几乎都与操场紧紧相连。那时的场地远非如今的塑胶跑道可比,晴天是“黄土飞扬”的竞技场,雨天是“泥泞湿滑”的练兵场,还要时常与师范生协调场地使用。即便如此,我们仍按季节铺展体育画卷:队列广播操比赛展现整齐之美,小足球赛踢出少年锐气,春季运动会迸发拼搏力量,达标运动会(区市两级管理)检验成长成果,三跳比赛跃动灵动身姿,冬季越野跑更以“奔向北京迎亚运”为主题,让爱国情怀随脚步生长。

我始终坚信,体育是塑造人格的熔炉,远不止强身健体这般简单。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我渐渐领悟:跑道上的坚持能磨砺意志,团队赛中的配合能培育协作,胜负间的坦然能涵养心态。于是我不断摸索教学方法,打磨教学理念,只求让体育课堂既充满活力,又浸润育人温度,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体育引路人”。

深知学无止境,我用七年光阴完成专业进阶,让教学更有底气。课堂实践让我清醒认识到:现有专业知识难以完全满足教学需求。1991 年至 1998 年,我踏上进修之路,用七年时间先后拿下体育教学专业大专与本科学历。那段日子,“不影响学生上课、不耽误体育教学、不拖累学校工作”是底线——彼时学校正全力冲刺示范学校、一级一类小学创建,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全局。我把时间掰成两半,白天扎根操场,夜晚伏案苦读,终于在1998 年顺利毕业,成为学校首位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学历提升的路虽布满荆棘,却让我收获了专业成长的甘甜。

条件虽苦,学校的关怀却让我们心有归处。初到学校时,师范毕业生的住宿成了难题,学校却从未袖手旁观:教学院的 4 个楼梯拐角,每个拐角住一位老师;后教学楼楼梯间,每层也安置一位教师。空间虽局促,却遮风挡雨;设施虽简陋,却盛满温暖这是学校为我们筑起的“临时家园”。

没有食堂的日子,烟火气里藏着教育人的热忱与协作。我们常去师范食堂用餐,而冬天的办公室更成了“暖心厨房”:蜂窝煤炉子既供暖又“上岗”,熬稀饭、做油泼面、煮元宵,简单的饭菜在欢声笑语里也成了珍馐,如今的厨艺或许正源于那时的“实战锻炼”。夜晚的校园灯火如星,我们在办公室自主备课,为次日教学做足准备;探讨人生理想,纵论国际风云,思想在碰撞中愈发通透;最有趣的是自制练习卷、考试卷时,刻蜡板、刷油墨,油墨香里印着认真;评优课更是学科融合的舞台,电教老师帮忙做幻灯片,美术老师提笔绘范画,互帮互助中,教育的合力悄然生长。

课余时光,是奋斗之外的诗意与温度。学校夜校里,青年教师自发“创业”——看管自行车,每车收费 5 分,3 分上交学校,2 分留作团支部活动经费,点滴积累里藏着青春智慧。周末或闲暇时,我们骑车去周边区县帮老师家夏收秋收,在田埂上体验劳作的艰辛;组团骑行至咸阳渭滨公园,让清风拂去疲惫;也会抽时间探望教师家属,让关怀延伸至生活角落。逢年过节,团支部用积攒的经费买上面粉、蔬菜,大家自带案板工具,以办公室为单位,凉拌素菜、包韭黄牛肉饺子,热闹的烟火气里,是“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温暖。

做好一名体育教师,需以热爱为基、专业为骨、情怀为魂。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生态正经历深刻重构。尤其在体育教育领域,AI带来的远不止工具革新,更是一种教学范式的转型。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与视觉识别系统,AI可实时捕捉学生运动数据——如跑步姿态、发力方式、心率变化等,并生成个性化训练建议与运动处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练”。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引入,更使得传统体育课堂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可在模拟的真实赛事场景中进行训练,甚至在雨雪天气中依然能开展高质量的室内体育课。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自动生成教案、分析学生长期体能发展曲线,极大减轻事务性负担,使教师更能专注于情感交流、动机激发与品格教育。

然而,人工智能并非教育的终极答案,其真正价值在于与教师形成“人机协同”的教育合力。正如我在九零年代的操场上所体会到的那样,教育中最珍贵的始终是人的联结:是教师对学生每一次进步的肯定,是团队项目中彼此信任的眼神,是挫折中的鼓励与成长中的陪伴。AI可以优化过程、提供反馈、扩展资源,但它无法替代教师作为“灵魂唤醒者”的角色。未来的教育,必将是人性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情感的陪伴者和价值的塑造者。正如我三十五年未改的教育初心——技术可以变,形式可以新,但对每个生命的深切关注与敬畏,始终是教育不变的核心。

三十五年教育路,体育教师的十年是起点,更是初心的锚点。未来的日子里,我仍将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紧随智能教育的新浪潮,继续深耕这片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沃土,以不变的初心驾驭创新的工具,为学校发展与师生幸福保驾护航,于平凡岗位书写教育者与时俱进的不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