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负担,提升质量: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策略
赵双阳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引言
“双减” 政策的落地,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对英语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 既要减少作业总量、控制完成时间,又要保证作业质量、贴合学生需求。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启蒙期,作业作为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的桥梁,不仅承担着知识复习的功能,更需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然而,当前部分小学英语作业仍存在 “统一化、机械性、重复性” 等问题,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探索 “双减” 政策下小学英语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策略,既是落实政策要求的必然举措,也是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1 “双减” 政策与小学英语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内在关联
1.1 “双减” 政策对小学英语作业的核心要求
“双减” 政策下,小学英语作业的核心要求可概括为三点:一是 “减量”,严格控制作业时长与总量,避免机械重复的抄写、背诵类作业,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休息与自主活动时间;二是 “提质”,作业设计需聚焦英语核心素养,围绕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展开,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能力的迁移提升;三是 “精准”,作业需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避免 “一刀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
1.2 小学英语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内涵
小学英语作业个性化设计,是指结合小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与发展需求,设计具有差异性、针对性的作业。其核心在于 “以人为本”,打破传统 “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评价” 的作业模式,通过分层、分类、趣味化的设计,让作业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 —— 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通过基础型作业巩固知识,中等水平学生可通过提升型作业拓展能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通过挑战型作业激发潜能,最终实现 “人人能完成、人人有收获”。
1.3 二者的内在契合性
“双减” 政策与小学英语作业个性化设计高度契合:从目标导向看,二者均以 “学生发展” 为核心,“双减” 的 “减负提质” 与个性化作业的 “精准适配”,共同指向 “轻负担、高质量” 的英语学习;从实践需求看,“双减” 要求作业 “去机械、重实效”,而个性化设计通过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减少无效负担,让作业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符合政策对 “提质” 的要求;从育人价值看,二者均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减” 减少负担以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化作业通过适配学生需求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共同为小学英语启蒙教育筑牢基础。
2 当前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现存问题
2.1 作业目标模糊,重 “知识巩固” 轻 “能力培养”
部分小学英语作业的目标定位不清晰,过度聚焦 “知识记忆”,如反复抄写单词、背诵课文、默写语法规则等,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业设计未围绕 “听、说、读、写” 综合语言技能展开,也未融入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的培育,导致学生虽能掌握基础知识点,却难以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英语交流,违背 “双减” 政策下 “提升素养” 的要求。
2.2 作业内容统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当前小学英语作业多采用 “统一化” 设计,全班学生完成相同内容、相同难度的作业,未考虑学生英语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因作业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信心;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能因作业过于简单而觉得 “无挑战性”,难以获得提升;这种 “一刀切”的作业模式,既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造成部分学生 “负担过重”或 “学有余力”,不符合 “双减”“精准减负” 的理念。
2.3 作业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与实践性
部分小学英语作业形式局限于 “书面作业”,如习题练习、单词抄写、短文写作等,缺乏 “听、说” 类的口语作业与 “做、玩” 类的实践作业。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既无趣味性也无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多处于 “被动应付” 状态,无法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也难以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与 “双减”“提质” 的目标相悖。
3 “双减” 政策下小学英语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策略
3.1 分层设定作业目标,适配学生能力差异
根据学生英语基础与能力水平,分层设定作业目标,实现 “目标精准化”。基础层目标聚焦 “知识巩固”,如掌握单词发音、熟记基础句型,帮助基础薄弱学生夯实基础;进阶层目标侧重 “能力提升”,如运用句型进行简单对话、阅读短篇英语故事,满足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层目标注重 “思维拓展”,如创编英语对话、分析英语故事中的文化元素,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挑战。
3.2 分类设计作业内容,兼顾兴趣与实效
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与学生兴趣,分类设计作业内容,实现 “内容多样化”。一是 “基础巩固类”,精简机械性作业,将单词记忆转化为 “单词联想游戏”“单词卡片制作”,将句型复习转化为 “句型填空闯关”,减少重复负担;二是 “语言运用类”,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内容,如 “用英语介绍家人”“录制英语购物对话”“阅读英语绘本并分享感悟”,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三是 “文化体验类”,融入跨文化元素。
3.3 创新优化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打破 “书面作业为主” 的局限,创新作业形式,实现 “形式灵活化”。一是 “口语类作业”,如录制英语儿歌演唱、完成英语情景对话录音、参与家庭英语小对话,强化 “听、说” 技能;二是 “实践类作业”,如制作英语手账(记录日常词汇)、用英语标注家庭物品、参与英语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 “做中学”。
结束语
“双减” 政策下,小学英语作业的个性化设计是实现 “减负提质” 的关键路径。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统一、形式单一等问题,可通过分层目标、分类内容、创新形式的策略加以解决。未来,小学英语教师需进一步立足学生个体差异,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持续优化作业设计,让英语作业既 “轻量” 又 “高质”,既贴合政策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英语素养,实现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钟慧. “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优化研究[J]. 启迪与智慧(上), 2025, (07): 14-16.
[2]李梅. “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 天津教育, 2025,(18): 89-91.
[3]韩燕. “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小学生(中旬刊), 2025, (06):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