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张萌

西园新村小学南校 230071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情境创设至关重要。有效的情境能让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教学虽重视情境创设,但存在一些问题。深入研究其有效性,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现状

1.1 常见情境类型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类型丰富,且多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紧密关联。生活实践类情境最为常见,教师常围绕购物、饮食、出行等日常场景设计,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模拟用不同面额人民币付款、找零;教学“时间的计算”时,结合“上学作息表”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上学路上花费时间、课间休息时长。游戏互动类情境也广泛应用,通过趣味游戏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如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设计“数字转盘”游戏,学生转动转盘获取数字后比较大小;教学“图形识别”时,开展“图形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物品。问题探究类情境逐步增多,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思考,如教学“平均分”时,创设“分糖果”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这些情境类型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

1.2 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虽有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有效性。部分情境与教学目标脱节,教师过于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却忽略了情境对知识教学的支撑作用,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创设复杂的动画故事情境,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反而忽略了乘法口诀的学习,无法通过情境达成教学目标。部分情境脱离学生实际,教师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创设“股票涨跌分析”情境,小学生对股票概念陌生,难以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导致情境无法发挥引导作用。部分情境缺乏互动性,多为教师单向呈现情境,学生被动接受,如仅通过图片展示“公园场景”讲解“方位”知识,未让学生参与模拟操作或交流讨论,学生难以深入融入情境,无法通过情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降低了情境创设的实际效果。

2.有效情境创设的作用

2.1 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情境创设能显著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小学生注意力易被直观、有趣的事物吸引,有效情境通过丰富的场景、互动的形式,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图形的周长”时,创设“给卡通图片镶边框”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图片边长、计算边框长度学习周长概念,学生因对卡通图片感兴趣,会主动参与测量与计算,不再觉得周长学习枯燥。教学“可能性”时,创设“摸球游戏”情境,学生通过亲手摸球、记录摸出球的颜色,感受“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含义,游戏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乐中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大幅提升。

2.2 促进知识理解

有效情境创设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搭建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小学数学知识虽基础,但对小学生而言仍存在抽象性,如数字、符号、公式等,有效情境通过将抽象知识与具体场景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知识的实际意义。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年龄关系”情境,用“小明今年 8 岁,爸爸比小明大28 岁,爸爸今年多少岁”“小明 10 岁时,爸爸多少岁”“小明 a 岁时,爸爸多少岁”的递进问题,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a 表示不确定的年龄,以及 ⋅a+28 ”表示爸爸年龄的含义,将抽象的字母表示转化为具体的年龄关系。

3.提升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策略

3.1 遵循的原则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需遵循目标性、真实性、启发性原则。目标性原则要求情境创设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确保情境能为知识教学服务,如教学“20 以内的加减法”时,创设的情境需聚焦“理解加减法含义、掌握计算方法”的目标,避免无关元素干扰教学。真实性原则要求情境贴合学生的真实生活与认知水平,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教学“长度单位”时,创设“测量课桌、课本、铅笔长度”的情境,学生可通过实际测量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增强情境的可参与性与可信度。启发性原则要求情境中蕴含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创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为什么这些物品要用三角形而不用正方形”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特性,确保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3.2 结合教学内容

提升情境创设有效性,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情境与知识深度融合。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需匹配不同特点的情境,如概念类知识适合用直观感知类情境,通过具体场景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认知,教学“面积的意义”时,创设“比较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大小”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比较等方式理解面积概念;计算类知识适合用实践操作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强化计算方法,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创设“摆小棒计算”情境,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两位数与一位数,再通过合并小棒理解加法计算过程;解决问题类知识适合用问题探究类情境,通过真实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两步应用题”时,创设“超市购物找零”情境,提出“买 1 个书包 35 元,1 个文具盒 8 元,付 50 元应找回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步骤。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精准结合,能让情境更好地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3 考虑学生特点

提升情境创设有效性,需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情境。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境需注重直观性,多采用实物、图片、动画、游戏等形式,如教学“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创设“数小棒”“数计数器珠子”的情境,通过直观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避免抽象的数字讲解。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情境需简洁紧凑,控制情境呈现时间,避免过于复杂的情节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创设“找生活中的角”情境,只需展示教室中的黑板角、课本角、三角板等,让学生快速发现角的存在,无需冗长的故事铺垫。同时,情境需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情境任务,如教学“乘法应用”时,创设“分物品”情境,基础任务为“把 12 个苹果平均分给 3 个同学”,进阶任务为“把 12 个苹果分给同学,每人分 3 个,可以分给几人”,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情境中获得成功体验,提升情境创设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关键。通过优化情境创设,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提升情境创设水平,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申燕慧.“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滨河实验学校;,2024:10-12.

[2]李凤.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J].成才,2024,(S2):128-129.

[3]周贝贝.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北城小学;,202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