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少数民族鼓乐文化研究
廖靖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一、贵州少数民族鼓文化的应用场景
(一)重要文化仪式中的鼓乐使用
贵州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善用铜鼓,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文化仪式上。据民国《贵州通志》载,苗人盛大的牯脏节上,除了“椎牛歌舞”“兼以赛神”外,还会“间击铜鼓,名曰‘调鼓’”。[1]401 舒位《黔苗竹枝词》歌咏红苗的诗歌就云:“织就斑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2]131 而居于定番、广顺间的补笼狆家也会以“以十二月为岁首,……击铜鼓为欢”。 [3]381
(二)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鼓乐表现
除了节日,也有日常生产时配以鼓乐的做法。吴振槭《黔语》云:“安化、务川农人,薅苗用钲鼓、杂歌,名曰‘打闹’,以作其气,使用力勤也。”[4]318 在劳动生产时配以鼓乐,类似于其他地方的“劳动号子”,一方面可振作精神,提升士气;另一方面也可统一节奏,提升劳动效率。 此外,宴会娱乐之时,也常会运用鼓乐。如《黔苗风俗纪》载:“八番在定番州,其俗,男逸女劳。……燕会之时,群击长腰鼓,以供笑乐打。”[5]354
(三)祈福禳灾中的鼓乐运用
清代贵州少数民族多信巫觋,凡遇灾害疾病等常请端公跳神禳灾,其间鼓乐作为重要乐器,发挥着沟通神人、驱除邪魅的作用,且这种习俗相延已久。早在《宋氏》中就曾记载:“西南诸夷,汉牂牁郡地……病疾无医药,但击铜鼓、沙锣以祀神。”[6]14223又据《仁怀厅志》载:“五月,扎草龙,沿乡鸣锣击鼓,跳跃田间,以驱壕虫,又建醮驱虫,谓之‘虫蝗醮’”。[1]401
二、铜鼓来源的传说与民族文化认同
(一)铜鼓源自诸葛武侯的传说
关于铜鼓的来历,当地人多认为源自诸葛武侯所传。如田雯《苗俗序》曾言:苗人“醉鼓诸葛之铜”。相传,诸葛武侯在世时确曾铸铜鼓,如清薛福成《振百工说》:“诸葛亮在伊尹伯仲之间,所制有木牛流马,有诸葛灯,有诸葛铜鼓,无不精巧绝伦。”[7]225
另外,贵州许多地方都有关于武侯南征时遗鼓于当地的说法。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贵阳治城东有铜鼓山“高百余仞,山半崆峒,每阴雨,闻其中有声如铜鼓,相传为诸葛武侯所藏者”,贵阳八景曰“铜鼓遗爱”即此。[8]126 嘉靖《贵州通志》载,威清卫西有铜鼓山,曰:“铜鼓山,在卫治西四十五里。相传蜀汉诸葛亮征南,于此获铜鼓,因以此名。又父老云:山有洞,洞藏武侯盔甲在内,先代有可入处,今石门榛芜,人或临之,蛇蜂交集不可复入,每值阴雨,闻者如铜鼓铿然作声。”[9]412《清一统志•安顺府》也载:“铜鼓山 ,相传汉诸葛亮南征,获铜鼓于此。山半有洞,每阴雨,闻洞中有声。”[10]136 乾隆《贵州通志》称,古州城东三江合流处有诸葛洞,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斩蛮帅首藏于此,洞中最高一窟藏有孔明所遗旗鼓什物。光绪《黎平府志》记,黎平府城东120 里有石鼓峰,“有石如鼓,击之有声,相传诸葛武侯遣军驻此,遗铜鼓,年久变石,知府胡林翼书武侯遗迹四字刻石。”
所以,贵州少数民族各类文化仪式中所使用的铜鼓,普遍认为源自诸葛武侯。如贵阳地区的仲家苗相传曾有族人“掘地得鼓,即以为诸葛所遗,富者不吝价值争购之”[11]1607。《姑妄言》认为铜鼓为汉伏波将军马援和诸葛武侯所制,其言“铜鼓马伏波及武侯所制,故称曰诸葛鼓,大羁峒方能有之”。
(二)传说背后的民族文化认同
这种自认为“得鼓于武侯”的说法,实际上基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对诸葛武侯的崇拜和对汉文化的认同,这种情况无独有偶,不仅体现在铜鼓和芦笙等器物方面,还体现在族称和族源等其他文化层面。如有的少数民族有较强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其自认为同于汉人,《贵阳府志》称仲家人“习华风,有呼为苗者,反唇相诟厉”[11]1607。还有部分则自诩为汉族名门后裔,如民国《贵州通志》言,“今郡苗多祝岑彭(东汉开国元勋),且自以为岑彭后也”[12]310。又有宋家苗、蔡家苗,民国《志》引《炎徼纪闻》曰:“宋家、蔡家盖中国人,相传春秋时,楚蚕食宋、蔡。俘其人民,放之南微,遂流为夷。”[12]298 对于这种当地少数民族从汉人中认祖归宗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现可看到史籍中不少本地民族在追湖家世渊源时,往往将其先祖与内地拉上关系,这反
映了其中的某种文化攀附心态。”[13]89
三、鼓乐文化的延伸:鼓吹乐
除了当地少数民族原始的鼓乐外,当地还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鼓乐,即“鼓吹乐”,可谓是鼓乐文化的另一种形式。所谓“鼓吹乐”,“从其名称来看,乐是其主要特征,鼓为其主要乐器。鼓吹仪仗中除了作为警严用的角和鼓之外,旋律乐器仅有有笛子(或唢呐)一种,而鼓类乐器是其主要的组成,简称其为鼓乐。”[14]140
关于鼓吹乐的来源,有学者考证,贵州的鼓吹乐本来自军中仪仗之乐,随着明代“调北填南”政策的实施,大量的军队在此驻扎,便带来了军中鼓吹之乐。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这种音乐形式下移至民间,同当地故有的鼓乐文化结合,形成了服务于婚丧嫁娶等礼俗文化的音乐形态。
清代鼓吹乐的运用亦十分广泛。一如典礼。据《安顺府志》载,郡民成婚之日,“男父备彩轿、彩旗于门,请至亲男二人,鼓乐导婿至女门,名曰‘亲迎’”[15]303。民国《贵州通志•风土志》谓,“元宵遍张鼓乐,有龙灯、狮子花灯、爆竹之乐”,又其正月有祭汪公的习俗,十七日时,“备执事旗帜,鼓吹喧闹,迎至杉树林,观者如堵”。[1]376 又《桐梓县志》:“丧葬用鼓乐”[1]391。二如节庆。《平越直隶州志》曰:“(正月)十一至十六日,谓之‘灯节’。庭堂悬灯,城乡醵金制龙灯、妆故事从以鼓乐,遍行村坊。”[1]397 又民国《贵州通志•风土志》谓安顺地区,“元宵遍张鼓乐,有龙灯、狮子花灯、爆竹之乐”。《普安厅志》云:“八月十五日,民间以果饼相遗。置酒赏月,以此夜卜元宵晴雨。又于是夜以红绫裹冬瓜,置彩亭中,鼓乐仪仗,送乏子之家,取瓜绵之兆,谓之‘送瓜’。”[1]381
结论
贵州少数民族的鼓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铜鼓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其来源传说与诸葛武侯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从文化仪式到生产生活,从原始鼓乐到传入的鼓吹乐,鼓文化贯穿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的多个层面,成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古籍整理委员会编.民国贵州通志•风土志[M].贵阳:贵州大
学出版社,2010 年版。2.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竹枝词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3.杜文铎等点校.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4.顾久主编.黔南丛书 点校本 第 10 辑[M].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5.陈志强,董文成主编;(清)王韬著. 淞隐漫录[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97 年版。6.(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数据,1977 年版。7.郑振铎编.晚清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8.王传福主编、贵州省档案馆编.贵州名胜旧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
年版。9.(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贵阳:贵州省图书馆据云南大学借云南
省图书馆传钞.1982 年版。10.(清)穆彰珂、潘锡恩纂修,马国君等点校.嘉庆重修一统志 贵州志点校[M].
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11.(清)周作楫.贵阳府志[M].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校注,贵阳:贵州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12.(民国)任可澄、杨恩元.民国贵州通志[M].民国三十七年贵阳书局铅印本。13.古永继、李和.清代外来移民对黔东南苗疆习俗变化的影响研究[C].何明主编.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第15 辑[A].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14.任方冰.明清军礼与军中用乐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年版。15.(清)常恩中纂、安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安顺府志[M].贵阳:贵州人民
出版社,2007 年版。
作者简介:廖靖宇,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