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坝淤积动态的坝系安全与拦沙功能协同强化策略
张瑜
靖边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身份证号码:612725198410201823
引言
坝系通过拦截流域泥沙、调控地表径流,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保障农田灌溉、缓解洪涝灾害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流域侵蚀产沙特性与气候条件影响,坝体库区内泥沙持续淤积,导致库容逐年减少,进而引发双重问题:一方面,淤积抬高坝前水位,增加坝体渗流风险与漫顶溃坝隐患,威胁坝系结构安全;另一方面,有效拦沙库容缩减,使坝系拦沙效率降低,大量泥沙下泄至下游,加剧河道淤积与生态环境压力。当前,坝系管理多聚焦于单一安全运维或拦沙功能提升,缺乏对淤积动态与两者协同关系的系统考量,导致治理措施针对性不足。因此,基于坝淤积动态演化规律,解析其对坝系安全与拦沙功能的耦合影响,构建协同强化策略,成为破解坝系“安全-功能”失衡难题、实现坝系可持续运行的核心任务。
、坝淤积动态特征及对坝系的耦合影响
(一)坝淤积动态特征
坝淤积动态呈现时空分异显著与演化阶段性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看,泥沙淤积集中于坝前区域与库底低洼地带,形成“前厚后薄”的淤积格局,且颗粒粒径呈现“坝前细、库尾粗”的分布规律——细颗粒泥沙随水流沉降于坝前,粗颗粒泥沙则在库尾沉积。从时间演化看,淤积过程可分为快速淤积期、稳定淤积期与缓慢淤积期:快速淤积期(坝系运行初期 5-10 年),流域地表裸露、侵蚀强烈,入库泥沙量大,淤积速率快;稳定淤积期,流域植被逐步恢复,侵蚀产沙量减少,淤积速率趋于稳定;缓慢淤积期,坝体有效库容大幅缩减,入库泥沙量与出库泥沙量接近平衡,淤积速率显著下降。
(二)对坝系安全与拦沙功能的耦合影响
坝淤积动态对坝系安全与拦沙功能存在显著耦合影响。在安全层面,淤积抬高坝前水位,致使坝体浸润线上升,尤其土坝易出现管涌、流土等渗流险情;淤积物长期挤压坝体,会造成坝体应力不均,可能引发裂缝;同时淤积缩减过流通道断面,洪水期泄流能力不足,易诱发漫顶溃坝,威胁下游安全。在拦沙功能层面,淤积使有效拦沙库容减少,拦沙能力逐年下降,达临界值时坝系将丧失拦沙功能;淤积层还会改变库区水流形态,增加泥沙下泄概率,形成“淤积加剧-功能衰减”恶性循环。此外,二者形成耦合失衡关系,保障安全需泄洪排沙却削弱拦沙功能,强调拦沙需维持高水位又增加安全风险,这一矛盾制约坝系长效运行。
二、坝系安全与拦沙功能协同强化策略
(一)构建淤积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
精准掌握淤积动态是协同强化的前提。采用“遥感监测+实地观测+数值模拟”的多维监测方法:通过无人机遥感与卫星遥感,定期获取库区淤积范围与厚度的空间分布数据;在库区布设水位计、泥沙采样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淤积速率与泥沙颗粒组成;基于监测数据,建立淤积演化数值模型,预测不同气候与水文条件下的淤积趋势。同时,构建分级预警机制:根据淤积量、坝前水位、渗流速率等指标,设定“安全-预警-危险”三级阈值,当指标达到预警阈值时,及时启动排沙调度与坝体加固措施;当达到危险阈值时,立即启动下游人员转移与应急抢险预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二)优化泥沙调控与排沙调度方案
科学调控淤积量是平衡安全与拦沙功能的关键。根据淤积动态演化阶段,制定差异化调度策略:在快速淤积期,采用“汛期排沙、非汛期拦沙”的调度模式——汛期利用洪水势能,通过泄洪洞或溢洪道排沙,减少淤积量;非汛期关闭排沙设施,最大化拦沙效益;在稳定淤积期,采用“动态调节排沙量”的模式,根据淤积速率与水库水位,适时开启排沙设施,将淤积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在缓慢淤积期,结合流域水土保持成效,适当减少排沙次数,延长坝系拦沙寿命。此外,创新排沙技术手段:推广“异重流排沙”“泄洪排沙结合生态调度”等技术,在排沙过程中减少对下游河道生态的影响;对具备条件的坝系,建设沉沙池或泥沙分选设施,将排出的泥沙进行分选利用,实现“排沙与资源利用”的协同。
(三)开展坝体结构优化与加固改造
提升坝体抗淤积风险能力是保障安全的基础。针对淤积引发的安全隐患,实施针对性结构优化:对坝前淤积严重的坝体,增设防冲墙或加固坝坡,防止淤积物对坝体的冲刷与挤压;对渗流风险较高的坝体,采用帷幕灌浆、铺设土工膜等措施,增强坝体防渗性能;对泄洪排沙设施,扩大过流断面、优化进出口体型,提升排沙能力,减少淤积物对设施的堵塞。结合坝系功能升级,开展老旧坝体改造:对有效库容严重不足的坝体,通过加高坝顶、拓宽溢洪道等方式,提升防洪与拦沙库容;对不具备排沙条件的坝体,新建排沙隧洞或改造现有泄洪设施,增加排沙通道,形成“拦、排、滞”相结合的结构体系。
三、协同强化策略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与管理机制
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明确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职责,形成“流域统筹、分工协作”的管理格局;制定坝系安全与拦沙功能协同管理办法,将淤积动态监测、排沙调度、生态修复等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坝系运维专项基金,保障监测设施建设、坝体加固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
(二)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鼓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需多维度发力。一方面,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携手,聚焦淤积动态预测模型、高效排沙技术、生态友好型加固材料等关键领域开展研发,为坝系协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搭建技术推广平台,通过技术培训、现场示范等形式,将成熟的协同强化技术普及至基层坝系管理单位,提升实操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坝系淤积治理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我国坝系协同管理方案,推动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三)强化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开展坝系安全与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短视频、宣传册、现场讲解等形式,提升公众对坝系重要性的认知;鼓励下游居民参与坝系监测与巡查,建立“专业监测 + 公众监督”的联动机制;对坝系周边社区,开展生态护坝知识培训,引导公众参与库区周边生态修复,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四、结论
坝淤积动态是影响坝系安全与拦沙功能的核心因素,其引发的“安全-功能”耦合失衡问题,需通过系统性协同强化策略破解。本文构建的“监测预警-泥沙调控-结构优化-生态修复”四位一体策略,实现了对淤积动态的全流程管控,既保障了坝系结构安全,又维持了拦沙功能的可持续性,打破了“安全与功能”的制约关系。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淤积动态与坝系安全、拦沙功能的耦合机理研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淤积预测精度与调度方案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策略的实践应用,根据不同区域坝系的特点,优化策略内容,推动坝系从“单一功能”向“安全-功能-生态”协同发展的转变,为流域综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党恬敏,党维勤,李小兵,等.新时期淤地坝及其坝系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J].水利发展研究,2022,22(02):58-65.
[2]王略,高景晖.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示范工程监测成果浅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9,(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