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要点

作者

杨玉伟

身份证号码:412702198410195011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复杂度持续提升,质量管理面临更多挑战,因材料不合格、工序管控疏漏等导致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影响行业公信力。在此背景下,明确质量管理的实践要点,成为提升工程品质的迫切需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虽已形成一定规范,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痛点:人员责任意识薄弱、材料管控流程不规范、技术工具应用滞后等问题,导致质量风险难以有效防控。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要素

1.1 施工人员技能、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对质量的影响

施工人员技能与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构成了质量管理的人力核心。一线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工序质量,例如钢筋绑扎的间距精度、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度等细节,均依赖于工人对工艺标准的掌握程度。若工人对操作规程生疏,可能导致结构尺寸偏差或材料浪费,埋下质量隐患。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则体现在对质量风险的预判与把控上:技术负责人需能识别施工方案中的不合理环节,质检员需精准判断工序是否符合验收标准,项目经理则需协调各方资源以保障质量体系落地。管理人员的经验缺失或责任意识不足,可能导致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1.2 原材料、构配件的采购、检验与使用规范

原材料与构配件的管控是质量保障的物质基础。采购环节需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机制,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材料性能与设计要求一致。检验环节必须执行进场必检原则,对钢材的力学性能、防水材料的抗渗等级等关键指标进行抽样复验,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使用过程中则需遵循规范,例如不同标号的水泥需分区存放,钢筋焊接接头需符合工艺标准,避免因错用、混用导致结构强度不达标。材料管理的任何疏漏,都可能成为工程质量的定时炸弹。

1.3 施工机械的选型、维护及合规操作要求

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是质量控制的技术支撑。机械选型需匹配工程特点,例如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需选用扬程适配的泵车,桩基施工需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钻孔设备,选型不当可能导致施工效率低下或质量波动。日常维护需形成常态化机制,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精度,如塔吊的起重平衡性能、搅拌机的计量准确性等,避免因机械故障引发质量缺陷。操作工人需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作业,防止因违规操作导致的机械损坏或工程质量问题。设备管理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施工工艺的稳定性与质量的一致性。

二、施工全阶段质量管理的实践要点

2.1 图纸会审、施工方案编制与技术交底的质量把控

第一,事前质量控制是对未来工程绩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必须做好图纸审查工作。联合监理、施工单位等相关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注意图纸的合理性,譬如说其设计深度能否满足实际工程施工需求,现场实施的结构尺寸与现场配管是否有交叉现象,材料能否满足现场施工需求等,把容易发生的误差与设计不足及时予以纠正;第二,对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注重其中质量目标的确立以及相关技术标准,注重对一些控制风险要点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科学合理性;第三,对所有在位管理人员以及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通过培训的方式使得质量工作人员以及建筑工人了解施工内容,了解质量控制目标,了解相关质量责任;譬如说对水泥的浇筑控制,做好其浇注度把控工作,使混凝土浇筑工作符合工程需求的标准,关注混凝土浇注的高度,或是对钢筋锚固工作的质量要求,譬如钢筋绑扎的工艺标准,通过技术交底降低因为了解不全而造成的工程施工质量隐患的出现。

2.2 关键工序的质量验收标准;隐蔽工程的管控流程

工程过程的综合质量控制重在施工过程中的节点质量控制。例如施工过程的模板支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作要做到质量有验标:模板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检验后再浇筑混凝土,以避免浇筑时模板变形;钢筋的种类、间距、绑扎应逐一检查,保证结构的受力性;混凝土的配比、浇筑顺序、养护落实到位,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对隐蔽工程,比如地基、管线等先验收后隐蔽,验收影像资料或资料记录保存,经监理验收符合要求,再施工下道工序,以免留着一些后期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

2.3 质量检测指标、资料完整性核查及问题整改要求

完工后质量管控是质量验收的最后一道关口,验收时按照设计图纸以及相关的验收规范进行建筑安全性、使用功能等检查验收,比如结构的垂直度、屋面的防渗漏性能等等。图纸资料及档案归档验收时重点检查隐蔽工程记录、质量检测报告、检验批验收等的准确、真实以及有效,存在问题的形成整改措施,对责任人以及时限进行落实,整改验收结束后仍然检查其是否达标。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3.1 质量责任划分、奖惩机制及应急预案

制度层面需筑牢责任与风险防控的根基。质量责任划分需覆盖从建设单位到施工班组的全链条,明确各方在材料验收、工序管控、问题整改等环节的具体职责,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奖惩机制应与质量绩效直接挂钩,对严格执行标准的团队或个人给予激励,对违规操作导致质量问题的责任主体严肃追责,通过制度约束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应急预案则需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提前规划,明确应急处置流程与技术方案,确保问题发生时能快速响应、减少损失。

3.2 监理职责履行、第三方检测的应用

监督体系的完善是质量管理落地的关键。监理单位需严格履行旁站、巡视与平行检验职责,对关键工序实施全过程监督,如混凝土浇筑时全程核查配比与振捣质量,对不符合标准的操作立即制止并要求整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引入可提升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其独立开展的材料性能检测、结构安全评估等工作,能为质量管理提供权威依据,避免因利益关联导致的监督失效。

3.3BIM 技术、质量追溯系统在管理中的实践

技术工具的应用为质量管理注入现代化动能。BIM 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实现施工全过程可视化,可在设计阶段碰撞检查中提前发现管线冲突等潜在质量问题,在施工阶段模拟工序衔接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因协调不畅导致的质量缺陷。质量追溯系统则通过数字化记录材料进场、工序验收等信息,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的全流程可追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快速定位责任环节与原因,为整改提供精准指引。这些技术工具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质量管理的效率,更推动其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要点,贯穿于人员、材料、设备等基础要素及全施工阶段。构建完善体系,强化责任划分与监督,结合 BIM 等技术,是保障质量的关键。这些要点的落实,能有效防控风险,提升工程品质。持续优化管理模式,推动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以适应行业发展,为建筑工程的安全与长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熊 佳 颖 . 住 宅 建 筑 工 程 质 量 管 理 的 实 践 要 点 解 析 [J]. 中 华 民居,2024,17(09):147-148.

[2]巩浩.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要点解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9):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