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

邱立伟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钱排中学 525342

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承担重任。家校合作能整合家庭与学校资源,弥补单一教育的不足。探讨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对提升德育质量、助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德育管理单靠学校单方面发力难以覆盖学生成长的全场景,家校合作模式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增强但辨别能力有限,在校接受的德育教育需要家庭环境的同步呼应,才能避免“校里一套、家里一套”的德育断层,例如学校倡导的“诚实守信”,若家庭中缺乏诚信教育的引导,学生难以将德育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从教育责任维度来看,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更为了解,班主任通过家校合作可获取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从而更精准地制定德育方案。

2.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策略

2.1 建立沟通机制

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沟通机制是家校合作开展德育管理的基础,需打破“问题出现才沟通”的被动模式,构建全周期沟通体系。班主任可每月组织一次线上或线下家长会,围绕月度德育主题与家长交流,分享学校德育活动开展情况,同时邀请家长反馈学生在家德育表现;日常沟通中,借助班级微信群、家校沟通APP等工具,每周推送“德育小贴士”,针对个别学生的德育问题,采用一对一电话或线下约谈的方式,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改进计划,避免在群内公开讨论引发家长抵触。

2.2 开展联合活动

开展家校联合活动能让德育管理从“口头说教”转向“实践体验”,增强学生与家长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班主任可结合重要节日或德育主题,设计亲子共参与的活动,例如在“重阳节”组织“敬老孝亲”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走访社区孤寡老人,一起准备慰问礼品、表演节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开展“家庭环保行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制定家庭垃圾分类计划,记录每周环保成果,班主任定期在班级内展示优秀案例,激发学生与家长的参与热情。

2.3 共享教育资源

共享教育资源能为家校合作德育管理提供丰富素材,打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资源壁垒。班主任可梳理学校德育资源,定期向家长推荐优质内容,如学校图书馆的德育类书籍(《弟子规》解读、青少年品德养成故事集)、校园德育主题纪录片(如《大国少年》),并建议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观看,开展亲子讨论;同时,收集家长手中的优质资源,如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医生、消防员、志愿者)可提供行业相关的德育素材,班主任邀请这些家长走进课堂开展“职业德育课”,分享职业中的责任与担当,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感受道德的实践意义。

3.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模式的保障措施

3.1 制度保障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家校合作模式稳定运行的前提,需从学校层面建立明确的规则与流程。学校可制定《家校合作德育管理办法》,明确班主任与家长的职责分工,例如班主任负责定期推送德育信息、组织沟通活动,家长负责反馈学生在家表现、配合学校德育要求;规定家校沟通的频率与形式,如每月至少1 次家长会、每周 1 次线上德育分享,避免沟通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家校合作反馈机制,设立意见箱或线上反馈通道,收集家长对德育合作的建议与诉求(如希望增加某类德育活动、调整沟通时间),学校定期汇总分析并优化方案;针对特殊情况(如家长因工作无法参与活动),制定弹性参与制度,提供线上参与、活动回放等替代方式,确保家校合作覆盖所有家庭,避免因制度缺失导致合作混乱或中断。

3.2 培训支持

针对班主任与家长在德育合作中的能力短板,提供针对性培训支持,提升双方合作水平。学校可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内容包括家校沟通技巧(如如何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如何处理家长抵触情绪)、德育资源整合方法(如如何筛选适合家庭的德育素材)、合作活动设计思路(如如何平衡趣味性与德育目标),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班主任的家校合作实操能力。同时,为家长提供德育培训,通过“家长学校”“线上微课”等形式,讲解初中阶段学生的德育特点(如青春期学生的品德心理变化)、家庭德育方法(如如何通过日常小事渗透德育),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家长分享经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德育引导技巧,避免因方法不当导致家校合作效果不佳,例如指导家长避免用“命令式”语言要求学生,而是通过“平等沟通”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认知。

3.3 评价激励

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能激发班主任与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德育管理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学校可将家校合作德育工作纳入班主任考核体系,从沟通频率、活动组织效果、家长满意度等维度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班主任给予表彰(如“家校合作德育标兵”)、绩效加分等奖励,激励班主任主动探索合作模式;同时,建立家长参与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优秀家长志愿者”“德育合作示范家庭”等评选活动,表彰积极参与德育活动、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颁发荣誉证书并在班级、学校公示,增强家长的荣誉感与参与动力。此外,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如家校活动参与度、道德行为改进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努力被认可,进一步激发其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推动家校合作德育管理形成“激励—进步—再激励”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模式实践探索意义重大。通过发挥家校合作优势,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持续完善合作模式,强化保障措施,可进一步提升德育管理水平,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博.家校合作模式在初中班主任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家长,2024,(1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