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英语衔接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陈丽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 271403
、初小英语衔接教育的现实困境
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分属义务教育的不同阶段,受学段目标、教材编排、教师理念等因素影响,存在显著的衔接断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目标与内容的脱节
小学英语以“激发兴趣、培养语感”为核心,侧重听说和简单词汇(如人教版小学阶段约600 词);初中则转向系统知识传授,要求1-2 学期内掌握 800 词及语法体系(如时态、从句),难度跨度大。部分学生因小学阶段未接触系统语法,进入初中后对“主谓一致”“一般过去时”等概念理解困难。
2. 教学方法的差异
小学课堂多采用游戏、儿歌、情境表演等活动化教学,强调“玩中学”;初中则以知识讲解、习题训练为主,课堂节奏加快。学生易因教学方式突变产生抵触情绪,如某初中调查显示, 62% 的初一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不如小学有趣”。
3. 评价体系的割裂
小学评价侧重过程性表现(如课堂参与、口语展示),初中则以笔试为主(占比超80% )。评价标准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学习目标认知模糊,部分小学阶段口语优秀的学生因不适应笔试要求,成绩下滑。
二、初小英语衔接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梯度整合
1. 知识衔接的“桥梁课程”设计
针对词汇与语法断层,可在小学高段(五、六年级)与初中预备期(初一上学期)增设衔接课程:
- 词汇:梳理小学核心词汇(如数字、颜色、日常活动),通过“主题拓展”过渡到初中相关词汇(如从“food”拓展至“nutrition”“cooking”);
- 语法:将初中基础语法(如 be 动词、名词单复数)融入小学对话练习,以“隐性渗透”替代“显性讲解”,如在“介绍朋友”情境中自然呈现“He is.../They are...”。
2. 教材资源的跨学段联动
组织初小教师共同研读教材,明确衔接节点。例如:人教版小学《英语(PEP)》六年级下册“Last Weekend”单元涉及一般过去时,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可在此基础上深化,通过对比“Yesterday I.../I often...”巩固时态差异,形成知识链。
(二)教学方法的过渡衔接
1. **活动化教学的“渐进式转型
保留小学教学的趣味性,逐步增加初中教学的逻辑性:
- 小学高段:在游戏中融入任务型元素,如“购物游戏”中加入“计算价格”“写购物清单”等简单读写任务;
- 初中初期:用“情境任务”替代纯知识讲解,如学习“问路”句型时,先通过角色扮演(小学常用形式)熟悉对话,再升级为“绘制路线图并撰写指路说明”(初中要求)。
2. 学习习惯的衔接培养从小学高段开始渗透初中学习方法:
- 指导学生使用“词汇笔记本”,从“抄写单词”过渡到“记录例句、近义词”;
- 小学阶段布置“简短阅读笔记”(如用图画记录故事大意),初中逐步转为“文
要”,培养读写连贯性。
(三)评价体系的协同构建
1. 多元评价的衔接过渡
- 小学高段:在过程性评价中加入“笔试小测”(占比 30% ),如简单的词汇拼写、句子匹配;
- 初中初期:保留“课堂表现分”(占比 40% ),涵盖口语展示、小组合作等,逐步降低对趣味性活动的依赖,增加对知识准确性的要求;
- 初中中后期:笔试占比提升至 50% ,新增短文写作、主题辩论等综合题型,既延续过程性评价中的表达训练,又强化对语法逻辑、篇章结构的考察;同时保留 20% 的“成长对比分”,纵向比对学生小学高段至初中的进步轨迹,弱化单一分数的绝对价值。
- 高中初期:衔接初中评价框架,将“课堂表现分”调整为“学科实践分”(占比 30% ),侧重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笔试部分融入初中核心知识点复现题(占比 10% ),帮助学生完成学段知识衔接。
2. 学情跟踪的跨校联动
建立初小“学情档案”共享机制:小学教师记录学生的词汇量、薄弱语法点、学习兴趣点;初中教师据此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如对语法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展“一对一语法微课”辅导。
同步搭建跨校学情分析平台,每月汇总小学毕业班与初中新生的评价数据,生成“衔接薄弱点图谱”,例如针对小学阶段普遍存在的“时态应用混淆”问题,联合设计为期两周的小升初衔接课程。此外,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每学期安排小学高段教师参与初中课堂观摩,初中教师参与小学评价标准制定,确保评价体系的连贯性与协同性。
三、实践案例:某区初小衔接教学实验
2023-2024 学年,某市 A 区选取 3 所小学与 2 所初中开展衔接实验:
- 措施:联合编写《初小英语衔接手册》,包含 30 个衔接主题(如“时间表达”“日常交际进阶”);组织初小教师集体备课 12 次,统一教学进度;开展“小学教师进初中听课”“初中教师送课到小学”活动。
- 效果:实验校初一学生英语平均分较非实验校高 8.6 分, 83% 的学生表示“能快速适应初中英语学习”,教师反馈“学生知识断层问题明显减少”。
四、结论与展望
初小英语衔接教育需打破学段壁垒,通过课程整合、方法过渡、评价协同构建连贯体系。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家校协同”模式,如指导家长在小学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为初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蔷, 罗少茜.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3] 张丽. 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2021(5):45-48.
[4] 李明. 任务型教学在初小英语衔接中的应用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20(8):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