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本科知识解读遥感监测海洋生态的奥秘

作者

雷淑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引言:海洋生态系统复杂且重要,对地球环境有着深远影响。遥感监测作为一种高效手段,能大范围、动态地获取海洋生态信息。本科阶段所积累的相关知识,为解读这一监测过程的奥秘提供了基础。深入探究本科知识在遥感监测海洋生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本科遥感基础理论

1.1 电磁辐射原理

电磁辐射原理是遥感技术的基础,揭示了不同物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海洋生态遥感监测提供理论支撑。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产生的能量传播形式,其波长范围广泛,从波长极短的伽马射线到超长的无线电波,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和与物质的作用方式。海洋中的水体、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等不同成分,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水体对可见光中的蓝光波段反射较强,而叶绿素对红光波段吸收明显,这种特性差异成为遥感识别海洋生态要素的关键依据。当电磁波照射到海洋表面时,一部分被表面反射,一部分进入水体内部与水体成分相互作用后被散射或吸收,传感器捕捉这些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分析信号的强弱和波长分布,就能反推出海洋表面及一定深度内的生态信息,理解电磁辐射原理有助于掌握不同海洋要素的光谱特征,为后续遥感数据解读奠定基础。

1.2 遥感成像机制

遥感成像机制是指传感器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可视图像的过程,其核心是通过记录地物的光谱特征形成能够反映目标属性的影像。遥感成像首先需要通过平台搭载传感器,海洋遥感常用的平台包括卫星、飞机和无人机,这些平台按照预定轨道或航线飞行,确保传感器能够覆盖目标海域。传感器工作时,通过光学系统或电子系统收集来自海洋表面的电磁波,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接收的波段范围不同,如多光谱传感器可同时记录多个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信号,微波传感器则能接收微波波段信号并穿透云层和一定深度的水体。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经过光电转换被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这些数字信号按照一定的空间排列方式形成遥感图像,图像上的每个像素值代表对应区域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强度。成像过程中,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和信息含量,空间分辨率决定了图像中可区分的最小目标尺寸,光谱分辨率影响对不同物质的区分能力,时间分辨率则关系到对动态变化的捕捉能力。

2.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2.1 图像校正与增强

图像校正与增强是遥感数据处理的基础环节,旨在消除图像误差并突出有用信息,为海洋生态监测提供高质量数据。图像校正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用于消除传感器自身性能、大气散射和吸收等因素导致的辐射误差,确保图像上的像素值真实反映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例如大气校正可以去除大气对蓝光的散射影响,使水体反射信号更准确。几何校正则通过消除传感器姿态变化、地形起伏等引起的几何变形,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精确对应,确保不同时期、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图像能够进行空间匹配,便于后续的变化分析。图像增强则是通过技术手段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抑制干扰信息,常用的方法包括对比度增强,通过调整图像的亮度范围使细节更清晰;波段组合增强,选择对海洋生态要素敏感的波段进行组合,如利用近红外和蓝光波段组合突出水体中的叶绿素信息;边缘增强则能强化水体边界、洋流边界等线性特征,通过校正与增强处理,遥感图像的质量得到提升,更适合进行海洋生态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2.2 信息提取方法

信息提取方法是从处理后的遥感图像中获取海洋生态相关要素的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图像的光谱、纹理等特征实现目标识别。目视解译是最基础的方法,解译人员根据经验识别图像中与海洋生态相关的特征,如通过颜色变化判断赤潮区域,通过纹理差异区分不同类型的海草床,但这种方法效率较低且主观性较强。计算机自动提取方法则更为高效,其中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监督分类通过选取已知类别的样本训练分类模型,再将模型应用于整个图像实现类别划分,可用于区分不同的海洋覆盖类型;非监督分类则通过算法自动将光谱特征相似的像素归为一类,适用于未知类别区域的信息提取。面向对象的提取方法则先将图像分割为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再基于对象的光谱、形状、纹理等综合特征进行分类,提高了复杂海域信息提取的准确性。

3.海洋生态监测应用

3.1 海洋水质参数监测

遥感技术在海洋水质参数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海域的水质状况,弥补传统点位监测的局限性。通过分析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可以反演水体中的叶绿素浓度,叶绿素是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高低反映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特定波段的反射率与叶绿素浓度存在对应关系,通过建立模型可实现叶绿素浓度的空间分布制图。悬浮颗粒物浓度也是重要的水质参数,悬浮颗粒物会散射可见光,导致水体在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升高,利用这种特性可反演悬浮颗粒物的分布,监测河口区泥沙扩散、沿岸水体浑浊度等情况。水体中的黄色物质对蓝光有较强吸收,通过分析蓝光波段的衰减程度可评估黄色物质含量,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或陆源输入情况。遥感技术还能监测水体透明度,透明度高的水体对可见光的散射较弱,通过特定波段组合可反演透明度分布,为评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3.2 海洋生物分布探测

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大范围探测,为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提供数据支持。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其分布与叶绿素浓度密切相关,通过遥感反演的叶绿素浓度分布可以间接反映浮游植物的密集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鱼类等上层海洋生物的觅食场所,为渔场分布预测提供线索。海草床和珊瑚礁是重要的海洋栖息地,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海草在近红外波段有明显的反射峰,珊瑚礁则因结构复杂在多波段图像上呈现特殊的纹理和颜色,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可以识别这些栖息地的分布范围和覆盖度,监测其健康状况。对于大型藻类,如浒苔等,其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与周围水体存在明显差异,通过遥感可以快速发现藻类聚集区域,追踪其漂移路径和扩散趋势,为藻类灾害的预警和防控提供支持。遥感技术还能通过监测海洋表面温度分布,识别上升流区域,这些区域往往营养盐丰富,生物种类和数量密集。

结束语:借助本科知识解读遥感监测海洋生态的奥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掌握本科阶段的遥感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可有效推动海洋生态监测工作。未来,应持续深化本科知识的应用,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谢会芹,吴雨航,马郡镁,等.智能融合技术赋能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监测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5,46(02):30-37.

[2]周治刚,郑玉萍,梁浩然,等.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广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监测方法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4,8(21):163-168.

[3]孙艺,赵冬梅,周超,等.智能监测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与实践[J].世界环境,2024,(0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