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的风振控制与结构优化措施
王天旗 康晓玲 韩静
身份证号:410726199003105019;身份证号:130133199010290922;身份证号:13018219880213244X
1.超高层建筑发展背景与风振问题概述
1.1 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不断在世界各地涌现。这种现象不仅是资本积聚的结果,更是城市应对土地资源有限、实现功能空间竖向整合的必然选择。然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结构性能、环境适应性和人性化需求,以确保其在未来能够成为提供舒适生活与精神价值的理想场所。
1.2 风荷载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
随着建筑高度的显著增加,风荷载逐渐成为超高层建筑的主要水平控制荷载,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强风和台风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在满足规范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开展风振控制与结构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提高建筑经济性和实用性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性能建筑设计目标的核心环节。
2.风振产生机理分析
2.1 风的特性
风是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温度差异所导致的大气运动现象,其形成过程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近地面层,风速通常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并呈现出明显的脉动特性,这种变化规律可通过风速剖面描述,如对数律或幂律分布。研究表明,考虑风速与风向的联合概率分布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风荷载对高层建筑的作用效果。这些基本特性决定了风荷载的随机性和动态性,从而对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气流在超高层建筑周围的流动规律
当气流经过超高层建筑时,由于建筑物的阻挡,气流会发生分离、再附着以及涡旋脱落等现象。分离现象通常发生在建筑物的迎风面和侧风面,导致局部压力降低;而再附着则发生在建筑物的背风面,形成复杂的流场分布。
2.3 结构振动原理
风致振动通过气流对建筑物表面的压力分布变化引发结构响应,主要包括共振和抖振两种形式。共振发生在气流的涡旋脱落频率与结构的自振频率接近时,导致结构振幅显著增大,可能危及结构的安全性。抖振则是由气流的湍流成分引起的随机振动,其频率范围较宽,虽然振幅较小,但长期作用可能导致结构疲劳损伤。此外,风荷载的脉动特性还会引起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影响使用者的舒适度。因此,理解风致振动的机理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超高层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措施
3.1 被动控制措施
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MassDamper,TMD)是一种通过附加质量块与主体结构形成共振系统,从而吸收风振能量的被动控制装置。其工作原理在于将TMD 的频率调整至与主体结构的基本自振频率相近,当风荷载引发主体结构振动时,TMD 通过惯性作用产生反向力,抵消部分风振能量。耗能减震装置通过消耗风振输入结构的能量来降低结构的动力响应,其中黏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是两种常见的形式。黏滞阻尼器利用流体黏性特性产生阻尼力,其出力与活塞速度呈非线性关系,能够有效减少结构的风致振动。
3.2 主动控制措施
3.2.1 主动质量驱动器(AMD)
主动质量驱动器(ActiveMassDriver,AMD)是一种基于外部能源输入的主动控制装置,通过实时监测结构振动状态并施加反向作用力,实现对风振的有效抑制。其工作原理在于利用传感器采集结构振动信号,经控制系统处理后驱动质量块运动,从而抵消风荷载引起的结构响应。除 AMD外,主动调谐液体阻尼器(ActiveTunedLiquidDamper,ATLD)是另一种值得关注的主动控制技术。ATLD 通过调节液体深度或流动路径改变其固有频率,从而实现对风振的动态调谐。与传统的被动液体阻尼器相比,ATLD能够根据实时风荷载特性调整自身参数,提高控制效率。此外,智能材料的应用也为主动控制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和压电材料可用于开发小型化、高精度的主动控制装置。尽管这些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工程化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在耐久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
4.超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措施
4.1 建筑体型优化
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合理选择建筑平面形状是减少风荷载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采用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等规则几何形状的平面布局,可以有效减少迎风面积,从而降低风压数值。对于矩形平面,通过调整长宽比例并优化角部设计,能够进一步分散气流压力,避免局部应力集中。而圆形平面因其对称性和流线型特性,在风荷载作用下表现出更优的抗风性能,尤其适用于高度较大的超高层建筑。流线型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抗风策略,近年来在超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采用流线型建筑外形,可以显著降低风阻,并减少气流分离和涡旋脱落带来的不利影响。
4.2 结构体系优化
框架-核心筒结构因其良好的抗侧力性能和空间利用率,已成为超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在这种结构中,核心筒承担主要的水平荷载,而外围框架则负责分担垂直荷载并提供额外的抗侧力支持。为了优化其抗风性能,设计人员通常通过调整核心筒的墙体厚度和材料强度来实现自重优化。巨型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其特点在于通过巨型柱和巨型梁组成的主要结构体系来承受大部分荷载,从而实现更高的抗风能力和抗震性能。这种结构形式不仅能够提供更大的空间灵活性,还可以通过减少次要结构构件的数量来降低整体自重。研究表明,巨型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其抗风能力,特别是在面对强风和地震等极端荷载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5.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与结构优化未来展望
5.1 智能化控制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控制技术在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化传感器作为实时监测结构响应的关键设备,能够精确捕捉风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数据分析为风振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智能监测系统已被应用于部分超高层建筑中,其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显著提升了风振监测的准确性。未来,智能化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性能,同时降低维护成本。
5.2 新型材料应用
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为超高层建筑抗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高性能钢材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在超高层建筑结构优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采用高强度钢材可以有效减轻结构自重,从而降低风荷载对建筑的影响。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积累,新型材料有望在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与结构优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灼垣.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3,21(13):58-61.
[2]杜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及优化实践[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