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雨水排涝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与效果评估

作者

吴平豪 白玉婷 吴瑞瑞

身份证号:130435199008222313;身份证号:130133198909122420;身份证号:130435198610142362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自然地表逐渐被硬化路面所取代,导致雨水渗透能力显著降低,内涝问题频发。在此背景下,雨水排涝系统的建设成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极端降雨事件增多的趋势下,传统的排水系统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防涝需求。因此,研究雨水排涝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及其效果评估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防涝能力,还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关键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估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雨水排涝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2.1 雨水收集技术

在不同区域中,雨水收集方式的选择需因地制宜。住宅区通常采用屋面雨水收集系统,通过设置蓄水池并在底部设计不同孔径的排水孔,可实现雨水的延时排放与土壤渗透,从而降低径流峰值。

2.2 管道输送技术

管道输送系统的效率受管径设计、管材选择和管道布局等多重因素影响。管径设计需基于降雨强度与汇水面积进行精确计算,以避免因管径过小导致排水能力不足或管径过大造成资源浪费。

2.3 调蓄技术

调蓄池规模的确立需综合考虑区域降雨特征、地形条件及排水需求等因素。研究表明,合理的调蓄池规模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为后续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保障。

3.雨水排涝系统效果评估

3.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雨水排涝系统的效果评估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其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首先,在排水效率方面,可通过降雨径流系数、管道满载率及排水时间等参数进行衡量。降雨径流系数能够反映地表径流的产生情况,其值越高表示排水效率越低;管道满载率则体现了管道系统的利用程度,过高的满载率可能导致排水不畅。其次,在防洪能力方面,可采用内涝频率、积水深度和积水持续时间作为核心指标。

3.2 基于理论分析的评估

理论分析是评估雨水排涝系统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应用进行模型化和公式推导,能够揭示其对排水效率与防洪能力的具体影响。以蓄涝水面率和暴雨历时为例,研究表明,基于这两个关键参数耦合效应的设计方法能够显著优化排涝系统的性能。例如,改进后的平均排除法可有效降低泵站前池最高水位,并缩短高水位持续时间,从而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3.3 数据对比评估

为进一步验证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可利用不同城市或地区的实际数据,对比不同关键技术应用下的效果差异。以上海市某区为例,通过自研的排水系统运行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内涝积水、污水冒溢等风险类型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显示,通过排水管道翻排、泵站扩容和调蓄设施建设等工程技术措施,区域的排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内涝积水中高风险区域的比例明显下降。

4.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形因素

地形条件对雨水排涝系统的设计与效果评估具有显著影响。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坦,雨水径流速度较慢,易形成积涝现象。因此,平原地区的排涝系统需注重排水管网的布局与调蓄设施的建设,以应对长时间的降雨事件。相比之下,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地势起伏较大,雨水径流速度快,容易导致山洪暴发。针对这类地形,应采取梯级调蓄与快速导流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例如设置多级截洪沟和调蓄池,以减少洪峰流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4.2 气候因素

气候类型及其降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雨水排涝系统关键技术的选择与效果评估的标准。在干旱气候区,降雨频率较低但强度可能较高,因此需要设计具备较强调蓄能力的排涝系统,以应对短期内的集中降雨。而在湿润气候区,由于降雨频繁且总量较大,排涝系统应更注重长期运行效率与排水能力的持续性。温带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温和,但季节性降雨差异明显,因此需综合考虑不同季节的降雨特点进行系统设计。热带地区则常面临极端降雨事件,这对排涝系统的防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建议引入动态评估机制,结合历史降雨数据与气候模型预测结果,优化排涝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策略。此外,随着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雨水排涝系统还需具备一定的弹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降雨强度与频率变化。

4.3 人口密度因素

人口密度是影响雨水排涝系统负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人口密度区域,不透水面积比例通常较高,导致雨水径流系数增大,排水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需优化关键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承载能力。例如,在高密度城区推广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可有效减少进入排水系统的雨水量,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智能排水系统的应用可通过实时监测与调控,提升排水设施的运行效率,从而缓解高负荷带来的风险。在效果评估方面,应根据人口密度调整评估标准,例如在高密度区域更加注重排水效率与内涝防控能力的指标权重。同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提前预留足够的排水与调蓄设施容量,以应对未来人口增长带来的潜在需求变化。通过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因素,可以进一步提升雨水排涝系统的适用性与可持续性。

5.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雨水排涝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与效果评估方法,强调了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雨水收集技术、管道输送技术和调蓄技术是构建高效排涝系统的核心要素。雨水收集技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尤其在住宅区和商业区表现出显著优势;管道输送技术则通过优化管径设计、管材选择和布局规划,有效应对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排水需求;调蓄技术通过合理确定调蓄池规模与布局,显著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5.2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未来雨水排涝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智能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智能排水系统的开发将成为重要趋势,通过实时监测和自动化控制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安全性。同时,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推广将进一步推动生态化技术的应用,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这些技术不仅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增强排涝能力。在效果评估方面,建议引入多维度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以更全面地反映排涝系统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王磊;李洪伟;张智宇;谭琼.基于 GIS 和 SWWM 的平原自排地区雨水排水管网智能规划技术研究[J].给水排水,2022,48(S02):475-482.

[2]许向阳;文哲;戚建;景磊;张皓;柏海;薛铁;李磊;无.生态海绵城市智慧雨水系统关键施工技术研究[J].安装,2022,(S0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