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绿色施工理念在住宅项目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陈朝森

云南京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传统住宅施工长期面临高能耗、高污染、高废弃的"三高"困境。据统计,我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30 亿吨,其中住宅项目占比达 65% ,资源化利用率不足 10‰ 。在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绿色施工已从政策倡导转向刚性约束。2023 年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要求,住宅项目需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量化目标。本研究以某创新型住宅项目为样本,探索绿色施工理念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的落地路径,为行业提供技术与管理双重维度的解决方案。

一、绿色施工理念的技术创新路径

项目采用"钢结构 +SIP 板(结构保温一体化板)"体系,实现主体结构90% 工厂预制。相比传统现浇工艺,现场湿作业量减少,扬尘污染降低。例如外墙保温层与结构层一体化成型技术,消除传统施工中的热桥效应,供暖能耗降低。更关键的是,钢结构构件可拆卸重组特性,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改造提供可能。项目团队开发了模块化连接节点,使主体结构拆解损耗率控制在 5% 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针对住宅项目能源需求特点,构建"光伏-地源热泵-储能"复合能源网络。屋顶铺设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玻璃,日均发电量满足公共区域照明需求;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冬季供暖效率较传统燃气锅炉提升;配套相变材料储能装置,将日间余热储存用于夜间供暖,实现能源时空转移。该系统使项目整体能耗较规范要求降低,且运行阶段碳排放趋近于零。

建立"源头减量-过程分类-末端再生"的全链条管控模式。通过 BIM 技术优化施工方案,减少模板周转次数与钢筋余料产生;现场设置智能分类回收站,利用AI 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拣金属、木材、混凝土等废弃物;与本地再生材料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将拆解的混凝土块加工为再生骨料,用于临时道路铺设。项目实现废弃物外运量较传统项目减少,且再生材料使用占比达 30‰ 。

二、绿色施工管理的协同创新机制

基于 BIM+GIS 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融合三维建筑模型与地理空间数据,构建出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的动态管理平台。在施工阶段,系统实时接入气象监测、环境传感器等数据,利用流体动力学算法模拟扬尘扩散轨迹,结合风速、湿度等参数预测污染范围,提前调整土方作业时段至雨季前完成,避免雨水冲刷导致泥浆外溢。同时噪声预测模型可分析设备布局与周边敏感点的空间关系,自动生成低噪音施工方案,如将打桩作业转移至日间非休息时段,使项目周边居民投诉率显著下降,实现环境效益与施工效率的平衡。

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建绿色供应链,需以数据透明与利益协同为纽带。要求钢材供应商提交EPD 证书,清晰披露原材料开采、冶炼、运输全流程碳排放数据,优先采购电炉短流程工艺钢材——该工艺以废钢为原料,能耗与碳排放较传统长流程降低显著。联合混凝土企业开发低碳胶凝材料,通过掺入矿渣微粉替代水泥,在保证强度前提下,单方混凝土生产碳排放大幅下降。建立涵盖碳排放强度、废弃物回收率的绿色绩效评价体系,将其作为采购招标核心指标,倒逼供应商投入节能改造,形成全产业链减碳合力。

创新“建设 - 补偿 - 共生”生态修复模式,以系统性思维实现生态损益平衡。针对施工占用的城市绿地,在项目周边选址建设社区公园作为异地补偿,精选香樟、海棠等本土适生植物,模拟自然群落结构营造多层次生物栖息地。同步启动“居民植树计划”,组织业主家庭参与树木种植与日常养护,通过挂牌认养、定期维护强化情感联结。公园内设置生态教育长廊,以互动展板、VR 设备展示施工环保技术,让公众直观理解绿色建筑价值。补偿区域建成一年后,监测显示鸟类种类显著增加,形成连接城市片区的生态廊道,实现“建设-生态-社区”的良性循环。

三、绿色施工的成本效益平衡策略

“政府补贴 + 开发商让利 + 业主分摊”模式为绿色建筑初期投资开辟了多元化解路径。项目积极申请绿色建筑示范专项补贴,精准覆盖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等关键技术的增量成本,有效降低资金门槛。开发商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优势,将模板脚手架等环节节省的费用,按比例反哺至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成本内部优化。业主则通过“绿色按揭”创新金融产品,将节能设备购置费用合理分摊至物业费,在后续使用中持续享受能源节约带来的经济收益。经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项目综合成本显著低于传统模式,投资回收期大幅缩短。

项目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将绿色施工的环保效益转化为真金白银。通过搭建碳排放监测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装配式施工的建材节约数据、光伏系统的发电量等关键指标,精准量化各环节碳减排量。经专业机构核证后,这些数据转化为具有市场流通价值的碳信用资产。目前项目首期开发的碳资产已完成核证备案,预计在碳市场交易中可实现可观收益,为持续投入绿色技术研发、升级施工工艺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构建"绿色技术-健康人居-品牌价值"的转化链条。项目获得LEED 金级与三星级绿色建筑双认证,销售均价较周边项目提升,去化周期缩短;业主调查显示,对室内空气质量、热舒适性的满意度达,形成口碑传播效应;开发商凭借绿色技术积累,成功中标多个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拓展市场份额。

结束语:绿色施工不是技术堆砌的"绿色秀场",而是需要系统思维支撑的产业变革。本文案例表明,当装配式技术、数字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协同效应时,住宅项目可突破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对立困局。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施工差异化路径,完善碳计量标准与绿色金融工具,推动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新",最终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张利彬.绿色施工理念下的住宅建筑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研究[J]. 2024(36):135-138.

[2]谭丽丽.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创新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研究[J].中国厨卫, 2024, 23(9):262-264.

[3]高博.绿色施工视角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J].互动软件, 2023(5):1249-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