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故障防护与可靠性提升

作者

孙浩忠 黄格溦

身份证号码:21030319880930123X;身份证号码:21030319900213122X

引言: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建立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然后通过故障模拟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结果,最后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并进行效果验证。

一、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概述

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特点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是指电力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的运行方式。这种系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仅为系统对地电容电流,数值较小,系统可继续运行1-2 小时,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其次,由于没有中性点接地,系统对地绝缘水平要求较高;再次,系统出现不对称运行时,中性点会产生位移电压,可能引发谐振等问题。

1.2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对电压互感器的特殊要求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面临着更为严苛的运行环境

1)电压应力复杂:由于中性点电位不固定,电压互感器可能承受较高的零序电压;

2)暂态过程剧烈:系统操作或故障时可能产生高频暂态过电压;

3)绝缘要求高:需要承受可能出现的持续工频过电压;

4)抗谐振能力强:系统参数匹配不当易引发铁磁谐振。

这些特殊要求使得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的电压互感器在设计和运行维护方面都需要特别考虑。传统的电压互感器设计往往难以满足这些要求,这也是导致其故障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常见故障分析

2.1 铁磁谐振故障机理

铁磁谐振是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最典型且危害最大的故障类型。这种谐振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条件:通常由系统操作(如断路器分合闸)或瞬时接地故障引发;

2)谐振类型:主要包括分频谐振(1/2 次、1/3 次等)、工频谐振和高频谐振;

3)危害表现:导致电压互感器过热、绝缘损坏,严重时可能引发爆炸事故。

通过建立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和进行仿真分析,我们发现谐振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系统对地电容大小;

2)电压互感器的励磁特性;

3)系统运行电压水平;

4)中性点位移电压值。

2.2 绝缘老化故障分析

1)电老化:在持续工作电压和暂态过电压作用下,绝缘材料内部会产生局部放电,逐渐侵蚀绝缘性能。特别是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由于可能出现的持续过电压,电老化进程会明显加快。

2)热老化:电压互感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会使绝缘材料发生化学变化。实验数据显示,温度每升高 8-10C ,绝缘材料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半。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由于可能出现的谐振过电压,热老化问题更为突出。

3)环境老化:潮湿、污秽、化学腐蚀等环境因素会加速绝缘劣化。例如,在沿海地区或工业污染区,盐雾和化学物质会渗入绝缘材料,造成绝缘性能下降。

通过显微观察和介电性能测试,我们发现绝缘老化通常从局部放电点开始,逐渐形成导电通道,最终导致绝缘击穿。这一过程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往往发展得更快,因为系统允许带接地故障运行,使得电压互感器可能在异常状态下工作较长时间。

2.3 热稳定性问题

1)过载发热:当系统发生不对称运行或谐振时,电压互感器可能长时间过励磁,导致铁芯和绕组过热。实验测量表明,在分频谐振状态下,电压互感器的温升可达正常情况的3-5 倍。

2)散热不良:许多电压互感器安装在密闭的开关柜中,散热条件差。温度测试数据显示,在相同负载下,密闭安装的电压互感器温升比通风良好的安装方式高 20–30C 。

热稳定性问题不仅会加速绝缘老化,还可能直接导致设备损坏。

三、故障防护与可靠性提升措施

3.1 铁磁谐振抑制技术

1)阻尼电阻法:在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绕组接入适当阻值的阻尼电阻。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我们确定了最佳电阻值范围(通常为20-50Ω)。实验数据显示,合理选择阻尼电阻可使谐振过电压降低 60% 以上,同时不影响正常测量精度。

2)主动消谐装置:开发了一种基于实时检测的智能消谐器。该装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实时监测系统谐波,当检测到谐振特征时,立即投入消谐电路。现场测试表明,该装置的响应时间小于 10ms ,消谐效果显著。

3)铁芯材料优化:选用具有良好伏安特性的纳米晶合金作为铁芯材料。这种新材料具有更线性的磁化曲线,能有效降低谐振发生概率。对比试验显示,采用新材料的电压互感器谐振发生率降低了约 75‰

3.2 绝缘系统改进方案

1)新型绝缘材料应用:研发了一种纳米 S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提高了 30% ,介质损耗降低了 40% ,耐热等级达到H 级( 180°C) 。

2)绝缘结构优化:采用了分级绝缘设计和电场均化技术。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了绝缘结构,使电场分布更加均匀。实测数据显示,优化后的绝缘结构最高场强降低了 25% ,绝缘裕度提高了

3)防潮处理:对绝缘表面进行了特殊的疏水处理,提高了防潮性能。湿热试验表明,经过处理的绝缘表面在潮湿环境下的表面电阻可保持在不处理时的5倍以上。

3.3 综合保护与监测系统

1)多级保护配置:

- 初级保护:采用快速熔断器,动作时间 <5ms ;

- 次级保护:装设过电压保护器,限制过电压在2.5p.u.以下;

- 三级保护:配备温度保护装置,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切除设备。

2)在线监测系统:

- 局部放电监测:采用超高频(UHF)检测技术;

- 温度监测:安装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

- 油中气体分析:对油浸式电压互感器进行在线监测。

3)智能诊断平台:

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系统,能够根据监测数据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实际运行数据显示,该系统可提前2-3 周预测出 80% 以上的潜在故障。

四、结后语

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故障主要表现为铁磁谐振、绝缘老化和热稳定性问题,这些故障往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提出的综合防护措施,包括谐振抑制、绝缘改进和保护系统优化,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显著效果,可使设备故障率降低 80% 以上;

3)新型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和智能消谐装置等技术创新,为电压互感器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4)在线监测和智能诊断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从"定期检修"到"状态检修"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明远, 李静怡, 王建军.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电压互感器谐振机理与抑制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 41(5): 1825-1840.

[2] 刘建华, 陈志强, 李红梅. 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研究[J]. 高电压技术, 2022, 48(3): 1023-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