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作者

李君保

山东高速临沂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引言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畅通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养护管理作为保障高速公路性能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道路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随着交通量持续增长与道路老化加剧,传统养护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存在养护计划滞后、技术手段单一、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养护效率低下,还增加了养护成本与安全风险。探索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优化路径,提升养护质量与效率,成为当前交通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速公路养护计划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高速公路养护计划制定依赖历史数据与经验判断,对实时交通流量、道路病害发展速度等动态因素考虑不足。养护周期固定,难以根据道路实际状况灵活调整。部分路段因交通量激增导致病害加速发展,但养护计划未及时更新,导致病害恶化,增加后期修复难度与成本。反之,部分路段因交通量减少或病害发展缓慢,过度养护造成资源浪费。这种“一刀切”的养护模式,无法适应高速公路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

养护计划与施工安排缺乏协同,常出现养护作业与交通高峰重叠。在早晚高峰时段进行路面修补或绿化修剪,不仅加剧交通拥堵,还增加施工安全风险。养护计划未充分考虑天气、节假日等因素,导致恶劣天气或重大活动期间养护作业受阻,影响道路通行能力。这种缺乏前瞻性的计划制定方式,难以满足公众对高效、安全出行的需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建立动态养护计划体系。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道路病害发展等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道路状况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养护周期与内容。对交通量大的路段缩短检测周期,对病害发展快的路段优先安排修复。加强与交警、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优化施工安排,避免养护作业与交通高峰、恶劣天气冲突。通过动态调整,实现养护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与安全性。

二、高速公路养护技术手段相对滞后

当前高速公路养护仍以人工巡查为主,依赖巡查人员经验判断病害类型与严重程度。这种方式主观性强,易受巡查人员技能水平、疲劳程度等因素影响,导致漏检、误检率较高。对裂缝、坑槽等早期病害,人工巡查可能因视线受限或经验不足而忽略,导致病害扩大,增加修复成本。人工巡查效率低,难以覆盖全部路段,尤其是偏远或交通不便区域,存在巡查盲区。

部分先进检测技术如无损检测、三维激光扫描等应用不足。无损检测技术可非破坏性检测道路结构内部缺陷,三维激光扫描可快速获取道路表面三维模型,为病害精准定位与修复提供依据。这些技术因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原因,在高速公路养护中普及率较低。养护设备智能化水平低,多依赖传统机械,缺乏自动化、集成化设备支持。路面修补仍以人工摊铺为主,效率低且质量不稳定;绿化修剪依赖人工操作,难以保证修剪均匀性。

为提升养护技术手段,需推广智能化检测与自动化养护设备。利用无人机、智能巡检车等装备,搭载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道路病害自动识别与定位。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为养护决策提供依据。研发自动化养护设备,如智能摊铺机、自动修剪机器人等,提高养护作业效率与质量。加强养护材料研发,推广高性能、环保型材料,如自修复沥青、再生骨料等,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

三、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涉及交通、财政、环保等多部门,但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共享不足。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养护计划制定与执行,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拨付,环保部门负责养护作业环境监管。各部门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导致养护计划与资金安排、环境监管脱节。如养护计划未考虑环保要求,导致施工扬尘、噪音污染等问题;或资金拨付滞后,影响养护作业正常开展。部门间职责划分模糊,存在管理重叠与空白区域。对于跨区域高速公路养护,相邻地区交通部门可能因权责不清出现推诿现象;对于新型养护技术推广,科技部门与交通部门缺乏协同机制,导致技术转化效率低下。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难以形成养护管理合力。

养护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资质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缺乏专业能力与经验,仅通过低价中标承接养护项目,导致养护质量难以保证。对路面修补、桥梁加固等关键工程,部分企业因技术不足或设备落后,无法按规范要求施工,留下安全隐患。养护市场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企业惩戒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因违规操作被处罚后,仍可通过更换名称或注册地继续参与投标,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养护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随着高速公路里程增加与养护需求增长,财政资金压力日益增大,难以满足养护资金需求。这导致部分路段因资金不足而延误养护,加速道路损坏。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存在养护资金挪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局面。

为完善养护管理机制,需加强跨部门协调与市场化改革。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养护计划、资金安排、环境监管等信息实时互通,提升决策协同性。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制定跨区域、跨部门养护管理细则,消除管理空白与重叠区域。建立由交通部门牵头,财政、环保、科技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养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高养护市场准入门槛,建立企业资质动态评审机制,淘汰不合格企业,提升市场整体水平。推行养护企业资质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等级企业设定差异化投标资格条件,引导市场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完善养护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护项目、发行养护专项债券等,缓解财政资金压力。推广 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速公路养护,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收益分成等方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完善养护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量化指标与动态评估机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资质评审、资金拨付挂钩,激励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制定养护质量、安全、环保等量化考核指标,定期对养护企业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后续项目招标的重要依据。

结语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是保障道路安全与畅通的核心环节,需从动态计划、技术手段、管理机制三方面协同优化。通过建立实时数据驱动的动态养护计划体系,提升养护决策精准性;推广智能化检测与自动化养护设备,提高养护效率与质量;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与市场化养护模式,强化资金保障与绩效考核,可构建高效、可持续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系。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伟,李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21,34(5):123-130.

[2]张磊,赵敏.基于大数据的高速公路动态养护计划优化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22,22(3):45-52.

[3]刘洋,陈静.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J].公路交通科技,2023,40(1):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