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工具赋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究

作者

孙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 430074

引言

从人教版三年级《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到五年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古诗贯穿小学中高学段,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与文化认同的关键内容。但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缺乏直观感知,传统教学中教师依赖板书讲解背景、拆解字义,往往让古诗学习沦为“死记硬背”。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VR、互动课件、数字创作平台等工具逐渐走进课堂,其“可视化、互动性、场景化”的特点,恰好能破解古诗教学“抽象难共情”的痛点。基于此,探究数字化工具如何赋能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数字化工具赋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核心意义

数字化工具并非简单的“教学辅助”,而是从认知、兴趣、能力三个维度,重构古诗教学的过程,契合人教版教材“文化传承与语言发展并重”的目标。

(一)助力学生直观感知意境,降低理解难度

古诗的核心魅力在于“意境”,但小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想象场景。依托情境认知理论,数字化工具可还原诗句场景: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静夜思》时,用 VR 设备创设“深夜卧室”情境——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面,伴随轻柔虫鸣,学生“置身”其中,能直观理解“疑是地上霜”的视觉联想,再结合教师引导“你想念家人时是什么心情?”,快速共情李白的思乡之情,比单纯讲解“霜比喻月光”更易让学生接受。

(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兴趣,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古诗教学中,学生多被动接收知识,而数字化工具能让学习从“听”变为“做”。以人教版四年级《望庐山瀑布》为例,用数字思维导图工具(如 MindMaster 学生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搜索“李白创作背景”“庐山瀑布实景图”,将信息整理成“诗人—场景—情感”的思维导图。学生在搜集、梳理过程中,主动关联“飞流直下”与实景,逐步建构个性化理解,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契合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主张。

(三)支持学生创新表达,深化文化认同

数字化工具为学生提供多元表达载体,让古诗学习从“理解”走向“创造”。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用“讯飞配音” + “画图 3D”工具,学生可绘制“重阳节登高”场景,再为画作配音,加入自己的理解(如“我觉得王维想念兄弟时,会想起一起登高的日子”)。这种创作不仅让学生深化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还能通过个性化表达,将传统文化与自身生活关联,增强文化认同。

二、数字化工具赋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尽管数字化工具优势显著,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三大挑战,影响其应用效果。

(一)设备适配不均衡,城乡学校差距明显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依赖硬件支持,但部分农村学校缺乏专业设备:如 VR 眼镜、AR 投影仪等,只能用平板播放全景视频替代,导致“沉浸式体验”效果打折扣。某农村小学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因无 VR 设备,仅能播放 2D 瀑布视频,学生难以感受“三千尺”的壮阔,与城市学校的教学效果形成差距。

(二)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工具使用不熟练

部分年长教师对数字化工具的操作与设计能力有限:如不会用希沃白板制作互动课件,或仅将 VR设备当作“播放工具”,未结合古诗教学目标设计引导问题。某小学教师在使用 VR 教学《静夜思》时,仅让学生“看场景”,未同步设计情绪引导任务,导致学生沉迷画面,却未深入理解诗句情感,工具

沦为“摆设”。

(三)工具使用失度,偏离古诗教学核心

部分课堂存在“重工具体验、轻文本解读”的问题: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营造场景,却忽视对诗句本身的研读。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用 AR 设备展示“枫桥夜景”15 分钟,留给学生品读“江枫渔火对愁眠”字词的时间仅 5 分钟,导致学生能描述场景,却无法解释“愁”字的表达效果,偏离了“理解古诗语言魅力”的核心目标。

三、数字化工具赋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路径针对上述挑战,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篇目特点,可从三个维度设计实践路径,确保工具服务于教学目标。

(一)路径一:AR/VR 赋能“沉浸式感知”,聚焦意境理解适用篇目:场景抽象、需直观体验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静夜思》)

实施步骤:1. 课前筛选适配资源,优先选用免费平台(如“学习强国”的古诗全景资源),降低设备门槛;2. 课中“体验+引导”结合,如用 VR 展示《望庐山瀑布》场景时,同步提问“你看到的瀑布和诗句里‘飞流直下’的描述有什么相同?”;3. 课后延伸,让学生用手机拍摄校园场景(如“雨后的操场像诗句里的什么”),弥补农村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路径二:互动课件赋能“分层解读”,聚焦文化内涵适用篇目:背景复杂、需分层理解的古诗(如《枫桥夜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实施步骤:1. 用希沃白板制作分层课件,设置“基础层(字词匹配)—进阶层(背景解读)—提升层(情感共鸣)”模块;2. 基础层让学生拖拽“月、霜、江枫”图片匹配诗句,进阶层点击“枫桥”图标查看历史资料,提升层选择匹配诗句的背景音乐;3. 针对教师素养不足问题,学校可组织“互动课件模板分享会”,提供现成模板供教师修改使用。

(三)路径三:数字创作平台赋能“个性化表达”,聚焦能力迁移适用篇目:情感丰富、可关联生活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实施步骤:1. 选择简单易操作的工具(如“画图 3D”“讯飞配音”),降低使用难度;2. 设计“创作任务单”,明确要求(如“画一幅体现诗句情感的画,配 1 分钟解说”);3. 搭建班级云平台(如钉钉群),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点评,同时强调“先研读诗句、再创作”,避免偏离文本核心。

结束语

数字化工具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打开了新窗口,它不是替代传统的文本解读,而是通过“沉浸式感知、互动式解读、个性化表达”,让抽象的古诗变得可感、可玩、可创。面对设备、教师素养等挑战,需通过“资源共享、教师培训、明确教学目标”逐步破解,始终坚守“以文化人”的核心,让数字化工具真正服务于古诗教学,帮助小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语言素养与文化认同”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柯明月. 数字化工具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小学语文教学, 2023, (15):42-46.

[2]陈涛. 情境认知理论视角下 VR 赋能小学古诗教学的挑战与对策[J]. 基础教育参考, 2024, (8):63-67.

[3]田万鹏. 城乡差异下小学语文古诗数字化教学的均衡发展路径[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 (22):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