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作室模式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

霍文慧

内蒙古建筑职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迈入“存量更新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传统以“图纸设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全域全要素统筹能力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对空间决策科学性的赋能需求。在此背景下,工作室模式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载体,通过真实项目驱动、跨学科团队协同、技术工具迭代,成为破解城乡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交叉不足”等顽疾的关键路径。

1 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现状剖析:传统模式的结构性困境

1.1 课程体系滞后

当前课程体系仍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侧重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传统技能,但行业已进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存量更新阶段。政策研究、经济分析、社会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能力成为核心需求,而课程中政策分析类课程占比较低,导致学生陷入“技术乌托邦主义”。

1.2 师资结构失衡

当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双低”现象:教师人数占建筑与规划系总人数比重小,教授、副教授数量少,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低。且现有师资队伍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实践经验,另一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系统理论知识不足,导致相关课程流于形式。

1.3 实践资源匮乏

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但多数高校实践环节时间紧凑,且实践基地多以地方小设计院为主,项目类型单一,缺乏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战略性项目的接触,学生难以掌握宏观战略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1.4 评价体系片面

现有评价体系以课程成绩和毕业设计为核心,侧重设计技能考核,忽视政策分析、经济评估、社会调查等综合能力评价。且评价多以最终成果为导向,缺乏对调研分析、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过程性能力的考核,毕业生在就业中频繁出现“知识陈旧”“能力单一”等问题,企业满意度不足。

2 工作室模式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路径

工作室模式下的专业教学,是以工作室为主要教学单位,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操作、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工作室模式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可以解决课程体系滞后、师资结构失衡、实践资源匮乏、评价体系片面等问题:

2.1 实时更新课程内容:紧贴行业需求,融入前沿技术工作室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实际项目需求为导向,实时调整课程

例如,针对国土空间规划转型需求,增设“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应用”等前沿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这种动态调整机制解决了传统课程滞后于行业实践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化规划工具(如 GIS、BIM)和绿色建筑技术,提升其职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工作室承接的实际项目,将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在“城市更新设计”课程中,结合真实项目需求,引导学生运用生态化治理理念完成方案,并融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等思政元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技术视野,还培养了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2 双师型教师团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双师型教师团队由专职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专职教师具备扎实的城乡规划理论基础,而行业专家(如注册规划师、企业项目经理)则提供实践指导:

例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设计,通过案例分享和现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规划实施中的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同时,工作室模式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顾问,定期开展讲座、工作坊和项目评审。例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 Urban Design 工作坊模式中,教师角色转变为引导者,通过模拟谈判、决策等场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机制弥补了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行业前沿的机会。

2.3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模拟真实项目环境工作室模式利用学校资源建设规划实验室、模型制作室等专项实践场所:

例如,青岛某设计公司通过“一带一”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修建性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项目的实操平台。这些设施不仅支持课程实验,还为学生参与竞赛和毕业设计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与企业合作承接实际项目,工作室为学生创造了从调研、设计到汇报的全流程实践机会。例如,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学生需完成某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并参与村民座谈和政府汇报。这种真实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直接面对规划实施中的利益协调和技术难题,提升其职业适应力。

2.4 多元化评价体系: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考量多元化评价体系涵盖理论考试、实践操作、项目报告和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

例如,在“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中,理论成绩占比 30% ,而实践操作(如交通仿真模型构建)和项目报告(如某片区的交通改善方案)占比 50% ,团队协作(如小组方案汇报)占比 20% 。这种权重分配强化了实践能力的核心地位。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包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表现。例如,通过“项目日志”记录学生在“城市设计”课程中的迭代过程,教师根据日志内容提供针对性指导。此外,引入企业导师的实时反馈机制,确保评价结果与行业需求接轨。

3 结束语

工作室模式通过实践导向、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等方式,可缓解课程体系滞后、师资结构失衡、实践资源匮乏、评价体系片面等问题。未来,城乡规划专业还需加强技术赋能教学,如利用 BIM、VR等技术构建虚拟规划场景,降低实践成本,提升学生数字化规划能力,同时积极引入国际规划案例,如新加坡“花园城市”规划、欧洲韧性城市规划,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波.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型工作室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2] 朱玲玲,刘婵,史本林,等. 基于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 语文课内外,2020(12):342.

[3] 王鹤,孔德静,张婧然. "互联网+产业转型"视域下规划学双创人才"二三三"培养模式研究[J]. 青春岁月,2020(23):176.

[4] 刘海娟. 构建县域城乡美术研修共同体以提升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4(11):95-97.

作者信息:霍文慧,女(1982.12-), 汉族,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课题项目:“基于实践型工作室模式的高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编号:NZJGH20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