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
徐康康
浙江华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1100
引言
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最主要的结构材料,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向化、大体量方向发展,混凝土施工面临泵送高度大、施工环境复杂、质量控制难度高等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超建筑中,混凝土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都需要创新突破。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系统研究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推动建筑工程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混凝土施工特点
1.1 施工流程具有独特性
在建筑施工中,垂直运输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步骤,混凝土需要借助泵送等手段才能被运送到高空作业区域。在泵送环节,需重点关注混凝土性能,保证混凝土既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又具备可泵性,避免出现堵管情况。同时,因为建筑结构复杂程度高,不同区域对于混凝土施工的要求和标准不尽相同,所以需要科学规划浇筑流程,从而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1.2 混凝土施工具有特殊性
由于建筑结构复杂,在多元的结构形式下,对于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及性能需求存在差异化。同时,建筑具备高度高、荷载大等特点,使得混凝土结构出现变形问题的概率更大,这就需要在建筑施工全流程中展开严密的监测和管控,从而确保建筑结构稳定、可靠。
2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2.1 原材料选择
(1)水泥方面,不同品种特性各异。硅酸盐水泥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高,但水化热大;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较为均衡;大坝水泥则具有低水化热特性。大体积混凝土,如重力坝,为控制内部温度,防止因水化热引发裂缝,常选用大坝水泥。使用大坝水泥可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降低 5~ 10% 。(2)骨料质量影响。良好的颗粒形状和级配可提高混凝土密实度与和易性,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强度与耐中国水泥久性。粗骨料针片状含量宜控制在 15% 以内,细骨料含泥量一般不超过 3‰ 。工程中需依据结构部位、施工工艺等,选择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骨料,从附近优质料场采购。
2.2 配合比控制
配合比设计应综合考虑原材料特性、施工环境、结构要求等因素。要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掺合料。要通过试验确定骨料的最优级配,以获得良好的密实度和流动性。同时,还要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求,确定合适的用水量和外加剂种类及掺量。以某建筑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例,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使用环境为室内。通过试验,确定了水泥品种为 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合料为 30% 的 I 级粉煤灰。骨料选用连续级配的碎石和中粗砂,通过试验确定了最佳级配。用水量根据水泥和掺合料的需水量确定,外加剂选用高效减水剂,掺量为 1.5%, 。最终确定的配合比为:水泥︰粉煤 4 灰︰碎石︰中砂︰水 =1:0.3:2.1:2.6:0.5∘ 。通过严格的配合比控制,确保了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满足了施工要求。
2.3 搅拌运输控制
在搅拌过程中,必须确保所有原材料充分混合,形成均匀一致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类型和搅拌机性能来确定,以防止过度搅拌导致混凝土离析或欠搅拌造成不均匀。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和温度升高,确保混凝土在到达浇筑地点时仍具有良好的工作性。例如,在一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中,混凝土从搅拌站到浇筑地点的距离较远,需要通过搅拌车进行运输。为了控制混凝土质量,项目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根据混凝土类型和搅拌机性能,确定了最佳搅拌时间为 120s,以确保混凝土均匀性。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低速旋转,以维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防止离析。同时,对搅拌车进行了隔热处理,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混凝土温度的升高。在混凝土到达浇筑地点后,立即进行了坍落度
测试,确保其满足施工要求。
2.4 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是整个混凝土施工流程的核心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关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在浇筑过程中,浇筑速度的把控极为关键。若浇筑速度过快,混凝土可能无法均匀分布,导致局部堆积或振捣不充分,容易形成空洞等缺陷;而速度过慢,则会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使先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出现分层现象,降低结构的整体性。因此,施工人员需依据混凝土的供应能力、浇筑部位的结构特点以及振捣设备的工作效率,精准确定浇筑速度。浇筑厚度同样不容忽视。过厚的浇筑层会使振捣难度加大,内部气泡难以完全排出,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过薄则会增加浇筑次数,降低施工效率,还可能因施工缝过多影响结构性能。一般情况下,需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振捣方式以及结构设计要求,合理确定浇筑厚度。振捣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插入式振捣棒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和钢筋密集部位的振捣;平板振捣器则常用于大面积混凝土板的振捣。在振捣时,振捣棒应快插慢拔,均匀振捣,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2.5 混凝土振捣施工
针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振捣时,要秉承持续振捣的原则,直至振捣到混凝土表层出现一层浮浆且不再产生气泡后,方能结束振捣。在混凝土振捣时,要严格把控振捣质量,施工技术人员需参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振捣方案,可提前在施工现场标注振捣位置,结合工程需求设置振捣次数和振捣时长。在本工程中,振捣棒振动频率为每分钟 2800 次,振捣深度控制在 5m 以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混凝土内层的充分振捣。同时,施工技术人员可根据建筑的结构位置灵活调整振捣频率。如果在振捣过程中出现双层气泡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可采用分层振捣方式。开展二次振捣作业时,要提前预留一定的混凝土材料静置时间,最大限度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2.6 桥梁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的保湿养护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步对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预制梁,拆模后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证混凝土养护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处于最优状态。其中,自动喷淋系统与土工织物覆盖是两种十分有效的方法。采取上述措施后,可保证混凝土常温养护至少 14d,使其达到所要求的硬化与强度发展。冬季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浇水过多,否则会造成混凝土受冻,对结构造成破坏。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混凝土硬化速率降低,需适当延长养护期,并采取保温措施,如采用保温材料等。桥梁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不应放任不管。相反,为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完整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测、维修与维护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工作不但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隐患,而且可以为以后的维护和加固提供重要的技术数据。
结束语
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涵盖多个关键环节,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到搅拌、浇筑、振捣措施,每一步都紧密关联且影响重大。施工特点和要求决定了这些技术的复杂性与严格性,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精准把控。持续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不仅能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还能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世伟.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分析[J].四川水利,2024,45(S2):55-58.
[2]侯国辉.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与养护方法研究[J].中国水泥,2024(4):73-75.
[3]李朦,蔡崇杰,董宇,等.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裂缝控制研究[J].中国水泥,2024(1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