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红色旅游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

张楠

石河子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石河子市 832000

引言

当前,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亟待增强。红色旅游依托革命历史遗迹、纪念场馆及承载伟大精神的物质载体,将抽象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具象的历史在场与文化浸润,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情境化、生活化的新场域。深刻把握二者融合的内在机理,探索系统化、可持续的赋能路径,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红色旅游的教育特质,试图构建其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实践体系。

一、红色旅游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理论关联

红色旅游的勃兴,本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奋斗历程的价值回溯与文化寻根过程。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合理性,首先植根于二者在价值目标上的高度同构性——均致力于理想信念的塑造与政治认同的强化。红色旅游空间本身即是物化的历史叙事与精神象征,参观者置身其中,能够直观感知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牺牲精神,从而在情感共鸣中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相较于传统课堂灌输,红色旅游提供了沉浸式的“历史在场”体验,将宏大抽象的意识形态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场景。这种基于真实场域的情感激发与价值体认,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其体验性、情境性与互动性的特质,有效弥补了单向度理论灌输的不足,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深度整合红色资源,凝练核心教育主题

红色旅游赋能实效性的根基在于对红色资源科学、系统的整合与主题凝练。面对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革命遗存,首要任务是对其蕴含的精神内核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应超越史实与遗迹的简单陈列,聚焦资源所承载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奋斗品格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依据不同资源的特色优势(如重大事件发生地侧重历史转折认知,英烈故居侧重人格感召,建设成就地侧重时代精神),明确差异化定位,构建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教育矩阵。通过跨越地域行政区划的整合联动,将零散的“点”串联成具有清晰逻辑脉络的“线”与“面”,形成主题鲜明的研学线路(如“建党精神寻根之旅”、“长征精神体验之旅”、“改革开放探源之旅”)。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资源展示的碎片化与浅表化,确保教育的深度与系统性,使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三、聚焦价值引领,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化设计

红色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容设计必须始终紧扣这一核心目标。内容的构建需超越单纯的历史知识普及与观光功能,明确将传递崇高理想信念、培育深厚家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作为核心导向。关键在于深入解读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密码与价值内核,将革命先辈的选择、奋斗与牺牲置于宏大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逻辑框架中进行阐释。讲解词、展陈大纲、互动环节及衍生读物等所有内容载体,均需服务于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精准指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内容设计需具备学理深度与时代敏锐性,能够回应现实关切,引导参观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

四、创新体验形式,提升教育的感染力与参与度

红色旅游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情境体验。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在于突破单一的静态参观模式,大力推动体验形式的多维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 VR/AR、全息投影、数字沙盘),着力复原重大历史场景,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环境,有效拉近历史与个体的心理距离。精心设计富有仪式感的主题活动(如入党入团宣誓、敬献花篮、重温历史时刻),强化情感冲击与精神洗礼。积极引入情境模拟(如红色剧本杀、决策推演)、角色扮演、深度研讨、任务驱动等互动参与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鼓励基于红色资源的艺术创作、微视频录制、主题辩论等活动,深化理解与表达。这些创新形式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多感官调动与深度参与,激发情感共鸣,促进参观者由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精神的“体验者”与价值的“思考者”,在具身认知中实现价值内化。

五、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长效保障机制

红色旅游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可持续发展与效能最大化有赖于健全的长效协同机制。首要任务是打破壁垒,构建文旅部门、宣传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红色场馆及研究机构等多方联动的协作平台,明确职责分工,统筹资源配置(如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须着力打造一支兼具政治理论素养、历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及优秀讲解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他们是红色精神的有效诠释者与价值传导者。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至关重要,需将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提升、价值观念塑造、行为倾向引导等核心指标纳入评价维度,超越简单的游客数量与经济效益考量。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与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安全保障。唯有构建起目标同向、资源协同、责任共担、评价科学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红色旅游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行稳致远,释放持久育人效能。

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活化历史记忆、传承精神谱系的独特载体,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革新教育模式、增强育人实效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研究系统揭示了红色旅游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其沉浸式情境体验与价值内核的高度契合,通过“历史在场”的情感激发有效弥合了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的鸿沟。为确保赋能路径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必须着力推进五大关键实践:深度整合红色资源并凝练核心主题,构建逻辑清晰的教育矩阵,避免碎片化展示;精准设计教育内容,紧扣理想信念塑造与政治认同强化,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阐释道路必然性;多维创新体验形式,运用现代技术与互动模式提升参与度,促进价值内化;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强化人才队伍与科学评估体系。唯有系统推进这些路径,方能将红色资源的富矿有效转化为培根铸魂的磅礴力量。这不仅是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要求,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由之路。未来需持续深化对数字化赋能、代际差异应对及长效机制精细化运作等课题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林龙增.大学生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4.

[2]黄好.南昌市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4.

[3]李卓.信阳市新县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大学,2024.

[4]李英兰.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20):129-130.